□田雨禾(西安交通大学)
用榨菜下饭是中国人一贯以来解决食物乏味的办法,只要在米饭上加一勺酱汁或腌萝卜,就能使这顿饭的味道好上许多。现在的年轻人,则会在享受“一人食”的时候,就着综艺或剧集,放松快活地吃下一大碗米饭,美其名曰“电子榨菜”。(11月6 日《中国日报 》)
这类“电子榨菜”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类型,它可能是一部经典的电视剧,比如每年都会被拿出来重新品味的《甄嬛传》,其剧情或许大家都已经可以熟读背诵了,但还是会忍不住反复观看,属于越吃越香的“老榨菜”;也可能是情景喜剧,比如《老友记》这种20分钟左右的情景喜剧,刚好是一顿饭的时间,因其故事情节诙谐幽默而受到青睐,并且每一集之间的剧情关联性不强,随看随乐是一大特点;也可能是一部轻松治愈的综艺,午饭时间是早八人或者打工人的疗愈时刻,舒缓搞笑的综艺能很好地缓解疲惫,从而开启一个美好的下午;或者是一段二次创作的短视频,比如B站上大量的二创解说类up主就是主要的“电子榨菜”生产群体,“8分钟追完一部剧”“5分钟读懂一本书”“10分钟通晓一段历史”之类的趣味讲解视频,因其趣味性与知识性兼顾,也成为许多人用来下饭的“电子榨菜”。
随着“电子榨菜”的风行,一些人开始担心,“电子榨菜”只是“味道尚可”,但 “口味单一”且“不够营养”,其流行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文化大餐”,反而让年轻人沉迷网络、减少人际交流;此外,部分解说类二创“电子榨菜”因用户自主生产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并没有完全还原剧情,内容方面只能浅尝辄止,对于信息的呈现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或许无法完全讲清楚,很难生产出精品内容。
但其实,是否“精品”应关注作品本身,比如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跟二十分钟的视频是不能一起比较的,前者属于PGC,即专业生产内容,比如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一般是长视频,后者属于UGC,即用户创作视频,是创作者输出的内容,一般是中视频。它们的定位不同,标准不同,但只要满足其定位所要求的标准就足够了。比如“电子榨菜”一大功能是“科普”,将一些专业问题向大多数人解释清楚,而用一顿饭的时间让受众获取一定的信息,这难道不算优质吗?而且,“电子榨菜”中不乏精品影视剧:豆瓣评分9.3分的《甄嬛传》、9.6分的《武林外传》,9.7-9.8分的美剧《老友记》,出现在许多人的“电子榨菜”名录之中。这样的作品不仅本身很有魅力,细节也能反复推敲,但这样能让人反复咀嚼的精品太少了,我们对“电子榨菜”的要求也无需如此苛刻。
“电子榨菜”的盛行与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个严重内卷的时代,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打工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焦虑迷茫的心态,加上“信息爆炸”“短平快”的时代特征也让人心愈发浮躁,许多大学生和社畜的自由时间被大量占用,难以腾出空间给那些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的深层次快乐,人们的娱乐时间愈发零碎与短暂。而“电子榨菜”内容轻松,信息直给,则恰好可以给人们吃饭的时候提供一种轻松解压的氛围,同时也是碎片化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渠道,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以“电子榨菜”为代表的中视频未必能像长视频那样成为当代人的“刚需”,也未必能像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那样拥有广阔的下沉市场,但其能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和发展前景,即使不是“珍馐佳肴”,但这契合了当今社会的部分需求,就足够了。
来源:红网
作者:田雨禾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