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0月1日,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盛大启航。在大赛启动前后,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往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组织奖高校教师代表,以及红网“青椒计划”优秀作者,畅谈“时评之道”。
魏景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获得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入围奖。代表作品:《<李白之死>走红:以情感共鸣破除国风创作的“蜀道难”》
红辣椒评论:请简单介绍下自己,并说说你的获奖感言吧。
魏景琦:我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魏景琦,是一个正在学习法律和新闻的门外汉。非常荣幸能够获评本次“评论之星”比赛入围奖,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再接再厉,写出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评论作品。
红辣椒评论:谈谈这篇获奖评论的写作过程,包括如何确定选题、角度以及论证等方面。
魏景琦:创作本评论的契机是我关注到知乎社区中讨论《李白之死》的问题上了热搜,出于兴趣点进去浏览了一下大家的回帖,并将这篇漫画全文阅读。阅读后,我也惊讶于这篇漫画的时代纵深感和文化底蕴,非常喜欢。而在知乎社区的讨论中,我发现有相关从业者认为该漫画走红是偶然现象,而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故决定创作本评论。
如果将《李白之死》抽象,它身上最大的属性即为“国风作品”。近些年来,随着国内民族主义的高涨和国力日益强盛、民族复兴,越来越多的国风作品在文化领域出现。“国风”的属性契合了当前的时代特征,自带较强流量,却也导致“滥用”。低质量的、流于表面的国风作品越来越多,国风产业链日益成熟,生产者逐渐习惯于“标准化”,而消费者正逐渐开始审美疲劳。前述认为该作品走红是偶然,其实也是因“标准化”生产惯习而产生的想法。
论证上比较简单,首先呈现网络上人们对于该作品的不同看法并对一些看法进行反驳,同时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随后,通过“情绪消费”引出国风热潮,指出国风创作趋于模式化,并在肯定模式化优点的同时指出文化领域模式化的危害,回到“情绪消费”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讨论,以此逻辑论证国风创作“反模式化”的论点。
红辣椒评论:分享你第一次写新闻评论时的体验,或者参加评论之星大赛的故事。
魏景琦:比较幸运的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我认为拥有中国最好的新闻教育的学校就读,并接触到了很好的新闻评论老师。第一次写新闻评论是课堂的作业,写作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耗时极长。对目前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新闻评论来说,价值判断几乎占据评论的最重要位置。这意味着选题需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价值需要、论点是否能够引导良性社会价值观念、论证是否自洽。因此,第一篇评论几乎用了我一整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才完成。
红辣椒评论:你认为写评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大学生如何塑造和培养这种能力。
魏景琦:我认为写评论最重要的能力是简练。新闻评论是一个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的文体,需要在表达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需要能够较快将内容传递给读者,因而非常强调传播的效率。由于读者的知识层次跨度较大,为了能够保证效率最大化,评论必须尽可能用简洁的文笔传递最确定的信息,用高度概括的叙事服务核心论点。因此,评论者必须学会简练,必须避免过度修辞、抽象,减少评论内容的不确定性。否则,无论观点多么批判、视角多么敏锐,都无济于事。
红辣椒评论:你所学专业是否开了新闻评论课程?如果有这门课,请简要介绍这门课的内容、老师、以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魏景琦:如前所述,我的专业开设了本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是系统性教授新闻评论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以及部分逻辑内容。我的老师是杨奇光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杨老师提到的词语使用问题。新闻评论的要求非常高,对于很多的观点表述不宜绝对化,也需要在论证中尽可能考虑到全面性。因此,类似于“退而求其次、退一步说、再者”这种词语就非常适合评论使用,但类似“忽然想到、既定、某种”这种词语就很不适合新闻评论。
来源:红网
作者:魏景琦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