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一含(北京外国语大学)
近日,在北京顺义法院审理的一起非法经营案中,一对姐弟召集代理人员,仿冒正规学术期刊进行征稿,并私自印刷假冒刊物,开展不法行为,仅用四年时间,便代发论文十余万篇,牟利1800万余元。(2月12日《北京日报》)
如此庞大的论文市场黑色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有需求便有市场:国内授予学位、评职称,大多对论文发表量有一定要求,论文发表也反映了个人在专业领域的能力。然而,论文若是想发表在正规期刊、核心刊物,不仅耗时长,要求也高。导致不少急于求成的人另寻目标,这便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犯罪分子也抓准了受害者的心理:受害者即使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也不敢轻易报警——既想短期内找捷径发论文,又不想被别人发现花了冤枉钱,可以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除了受害者的主观需求,正规期刊标准不一的版面费也是造成论文市场乱象的客观原因。有的核心期刊属于事业单位,由政府财政拨款实现收支平衡;有的期刊动辄收几百几千的版面费,以此维持刊物的正常运行。除版面费外更有审核费、检测费、加急费,流程繁琐、费用冗杂让不少人难以辨别期刊真伪,受害者中不乏高校学生、导师。
如何破解论文市场整治之难题?这还要找到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不管是受害者的主观需要,还是期刊市场的客观现状,都可归结到一点——旺盛的论文刊发需求和稀缺版面间的矛盾,而这正是高校、科研机构“唯论文论”导致的结果。由于各高校、科研机构对论文刊发数量有着硬规定,个人晋升、待遇福利和论文形成了直接挂钩的联系。有人勤勤恳恳钻研论文,也有人抓耳挠腮,不得不寻找“论文代发”“给钱即发”的出路。然而如此方法难以保证论文质量,更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已经指出,要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有高校对上述意见切实做出了响应,如取消研究生论文发表需求,不把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等。但也要看到,“本科生发论文经验分享”“发论文加综测分”等言论依然占据了互联网社交平台一角,想要推动社会观念变革,摆脱“唯论文论”思想仍道阻且长。
破除“唯论文论”并不是摒弃论文,而是不以论文作为唯一标准,不为发论文而写论文,让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回归学术研究的初心,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同时,要看到学术人才的多样性,有善于学术理论者,也有长于实际应用者,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以真才实干论英雄,才能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落到实处。
来源:红网
作者:吕一含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