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带学生“旷课”,没旷掉的是春天与生活
2023-03-25 21:31:42 字号:

带学生“旷课”,没旷掉的是春天与生活

青教计划.jpg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近日,一段高中语文老师带学生“旷课”放风筝的视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视频中,这名浙江诸暨的老师拿着一只风筝走进课堂,说着“今天天气比较好,所以语文课不上了,我们去放风筝”,学生们瞬间就欢呼了起来。网友评论道:这是学生时代的珍贵记忆。(3月24日《中国教育报》)

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放风筝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但学生们在课堂上本应该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以玩乐为主,学习为辅”的心态。

但笔者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身心健康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育中关键的一环。当今社会,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来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放风筝”也不可能成为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从学生充满新奇的反应来看,这种“放风筝”的机会应当不多,一定程度上,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上做出的创新与尝试,我们应当予以鼓励。如果教师频繁地开展放风筝等活动,与教学目标相悖的话,学校管理者也会因其不尽职守对其作出批评处分。此外,也没有必要把语文课和体育课或其他课完全割裂开来,难道户外活动就一定是体育课的专属吗?放风筝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探索、发现和学习。

笔者在高中时曾担任过两年的语文课代表,每每经过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办公室时,都会见到一句话——“语文就是生活”。当时还不太理解,在经历几年的大学时光后,在即将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时,才逐渐发现这句话的可贵之处。从“学生看花走神老师把课堂搬进花田”到“四川一高校放7天春假,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感受春天和爱情的美好”,学生们会逐渐发现,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与课堂之中,真正的课堂在下课以后,在课堂以外,在这阳光灿烂或是阴雨连绵的春天,在于自己的蓬勃的生命与明媚的生活。或者说,书本与课堂皆是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或是生活都不仅仅是“上课”。江苏大学文学院的周衡教授说:“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今晚的月亮。”《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中曾谈到那充满激情的80年代,那时还没有学分制,学生不用为了挣几个学分而坐在课堂里当木头人。但他们会按照文学史课本的注释,把那一篇篇书目与文章看完;他们会挤在拥挤的空间里,喊着“把时间夺回来的口号”,在走廊的灯下背着词典;他们也会在熄灯之后躺在床上侃大山,聊人生,聊理想,聊那些蒹葭与月光……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艰苦,倒颇有一些“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乐趣。

语文、生活或是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在于社会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在于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彰显。在于自由与广博,在于合群且独立,总结起来就是“人”。

《论语》中,孔子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各自的志向,当问到曾皙的志向时,孔子才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看法啊!”曾皙说了什么呢?“莫春者,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只是暮春的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一些人到沂水里游泳、沐浴,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这是一种崇尚吃喝玩乐的胸无大志吗?不,这正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个梦想的截面:每一个公民都能过上美好和谐的生活。

与风舞的风筝,牵着的是无数人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梦想。春天是一个适合犯“错误”的季节,从郑愁予“达达的马蹄声”或是海子的“春暖花开”里走来。在这姗姗来迟的春天里,也应当停一停脚步,将春天的锦衣代之世俗的衣裳,也应当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环游世界,看一看春光,放一放风筝了。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