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妈妈年轻时的日记,是让母亲跳出角色的呼唤
2023-05-13 21:02:00 字号:

妈妈年轻时的日记,是让母亲跳出角色的呼唤

青教计划.jpg

□刘佳(长沙理工大学)

最近,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这样的经历:她无意中翻开妈妈年轻时候写下的日记,惊讶地发现原来曾经的妈妈并不是传统思维的女性,也像今天的自己一样对婚姻感到迷茫和厌烦,但现在她的妈妈全然是传统的母亲角色,仿佛忘记了以前的自己。这名网友的分享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今天正值母亲节,笔者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不少网友惊诧这位女性身上发生的巨大思想改变,诚然,女性由于孕期激素的变化和家庭责任感的增加,会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向“母亲”角色靠拢,在传承与学习中适应角色带来的变化,但成为母亲难道真的会带来前后如此的“脱胎换骨”吗?尤其在当前婚恋问题较为引人关注的时代,随着女性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母亲”这个主题中思考和徘徊。“妈妈年轻时的日记”无疑引发了此类的舆论,在成为自己和成为母亲之间,我们亟需论证它的合理性和倾向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健全独立的人格。但通常回忆起“妈妈”这个名词,更多人眼前浮现的却是三餐烟火中,家务里忙前忙后的身影,仿佛这个词语所代表的角色与固有印象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刻板印象深植于我们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思想,而当我们在长大后成为独立人时,回想起凡此种种却总有哪些“不对劲”。其实,正是我们传统观念里无意识地将妈妈变成了符号。

成为符号,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实则让人丧失了独立格。犹须记得人生来就有无数社会角色需要适应,这些社会角色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反映的“我”,客我;作为与生俱来的“主我”是心灵和精神的处所,需要的是与客相互呼应,而非让客我凌驾于主我之上。传统观念中对于母亲角色的规训,不适应我们日益追求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今天。“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也是天真的少女”,难道进入角色之后就必须削足适履吗?在今天,当祝福感恩我们的母亲,但笔者更希望的是,母亲们应“做自己”。

成为自己,是选择不被家庭束缚的道路。孕育培养下一代是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共同责任,普遍的“丧偶式育儿”现象凸显的其实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对于子女的问题常常被丢给母亲一人,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全职妈妈囿于家庭无法向外寻求个人价值。长久地困在同一个角色里,名字被逐渐取代成为了“xx妈妈”。成为母亲不是属于女性的个人责任,而是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也并不是与母亲角色相矛盾的伪命题。

成为自己,需打破刻板观念的桎梏。评价女性的标准并不只是谁的母亲、谁的妻子,王亚平登上太空,采访她的问题不应该限于她的家庭身份;居里夫人两获诺奖,比她的身份性别更瞩目的是她卓越的才能。母亲是在羊水环绕、人世间啼哭后的第一声呢喃,但终究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分离,在生理和心理是不同的个体,亲情不能成为限制谁的枷锁。在两代人相碰撞的观念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打破被固化的母亲形象。

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当祝福所有成为母亲的女性,也当祝愿她们跳出角色,勇敢做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刘佳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