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玄同
电商平台“让利消费者”与出版社“图书价格保护”的纷争再度上演。据媒体报道,近日,由北京8家出版社和上海出版经营管理协会代表上海46家出版单位发出声明,不参加平台618期间累计8天以全品种图书价保2-3折进行促销的活动。
从出版社拒绝的态度来看,电商平台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利用销售渠道优势,剜出版社的“肉”以讨好消费者。而对此,有图书采销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真心觉得自己很不容易,只是想卖更便宜的图书,更好的让利消费者,并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为合作伙伴创造收益。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作为受益人,必然是要为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营销站台。尤其近年来,图书价格走高的直观感受,让低价图书成为“香饽饽”,很多人等这样的时节,囤一把书。但有个问题我们需要理清,图书价格的走高,到底是出版社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主观为之,还是因为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低折扣推波助澜而被动提高?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才能理清平台与出版社难舍难分的“宿怨”。
尤其当下,图书出版行业是高度依赖于电商平台的。《2023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12亿元,平台电商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渠道,码洋比重为41.46%;其次是短视频电商,码洋比重为26.67%;垂直电商和其他电商码洋比重为19.93%;而实体店渠道码洋比重为11.93%。在这样的销售结构下,电商平台携渠道之威以令出版社,吃相怎么看都不好看。
薅出版社的“羊毛”温暖消费者,消费者还反过来责备出版社图书价格高,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也是在竭泽而渔。有图书编辑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本书的定价包括10%的作者成本,10%-15%的印刷成本,10%的管理费,这些硬成本就占到了三成。如果出版社还要盈利的话,折扣价格最低也要达到定价的40%-50%。而电商平台现在要求以2-3折进行促销,出版社显然很受伤,也玩不起,毕竟这是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辛辛苦苦出一本书,到头来成了他人的“垫脚石”。
回到“到底是谁抬高了图书价格”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正是电商平台,短视频博主等依靠渠道优势,让本该与之良性共生的出版社,在不能承受的折扣里,通过提升图书价格来抵消成本,维护利润。电商平台给消费者卖乖,砸的却是出版社的锅,这种不良竞争应当制止,要不然只会劣币驱逐良币。
图书是文化商品不是快消品,其所经凝结的是作者、编辑、出版人的智慧和付出,这样的劳动成果,不是满足口欲腹欲的其他商品能相比的。所以如何设置折扣,在出版社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是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需要深入思量的。优质图书的出版绝非易事,应当多些理解和支持,毕竟渠道再强势,不能一次捕捞所有鱼。因为出版社凋零,对电商平台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共赢才有未来,这样粗浅的道理,电商平台不能狭隘地视而不见吧。
而目前有带货主播刘媛媛推出“10万册1元的书”,后有书店借潮玩概念推出“图书盲盒”,他们本质上玩的是流量把戏,这样的营销和所谓让利消费者,长久来看,损害的恰恰是图书出版社和消费者的利益。原本消费可以享受的低价或者折扣图书,被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玩坏了,成了他们俘获人心的独角戏。
希望电商平台把这些所谓的“图书节”停下来,回归正常有序的市场竞争。因为高质量的图书很难打到“骨折价”,一旦超低价格图书在消费者中形成思维壁垒,低俗或者低质量图书定然会迎势而上,这样的文化供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荼毒。所以,出版社抵制低折扣的共同行动,是制止价格战、保护优质内容的无奈之举。
任何商品,并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尤其是图书行业,低价格必然导致创作的低质量。这需要出版社、行业协会和电商平台多协商,也有赖法律制度的完善,打上图书过度营销的补丁,推动图书出版和销售健康繁荣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