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我国博物馆的总数达到3589个,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个,民办博物馆535个,全国一级博物馆达到100个。这些数字,看上去绝对不算少。但是,你能说出几个博物馆的名字呢?而在国外,很多孩子周末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如果你到英国伦敦,不管是一日游还是两日游,内容安排上几乎都是博物馆。
博物馆形形色色的精品展览如果能够成了孩子们的“快乐课堂”,让知识变得不仅生动起来更可以触摸,这对孩子们的教育多了些直观性和铭记性,让“死”的文化恢复到“活着”,历史文化也不再空洞,这对孩子们了解历史,学习文化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捷径。
一提到历史文化素养,常有人埋怨老百姓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但却少有人深入思考造成文化短缺背后的社会原因。一个个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个成本最小但却是最生动、最具文化教化效果的公民文化教育学校,不是老百姓没文化,而是老百姓找不到容易亲近文化的途径。
作为公共产品的博物馆应该更多地拥有它本该拥有的品格——公共性。如果说城市的道路是基础的公共设施,那么博物馆又何尝不是基础的公共设施呢?只不过前者是物质型,后者是精神型,前者奠基浅表的路,后者奠基深远的路。我们可以修很多路,架很多桥,我们也可以建设好博物馆,管理好更多的博物馆,方便公众获取文化的精神食粮。
感受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这也许就是走进博物馆的现实意义,走进博物馆,对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深厚的感受,理性的梳理和展望后,自然就会提高自己的文化认知力和思考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并爱上历史文化,从而爱上附加了历史文化精神的这座城市。
1861年,伦敦艺术工会主席乔治·高德曾说:“让一个工人了解艺术作品,可以使他变得举止高贵,富有自尊心,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工人,充满愉悦,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达到灵魂净化和升华。”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让更多的“工人”和“孩子”乃至社会的各色人等能够到博物馆看见和触摸历史文化,并且理解历史,这就是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推广责任。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