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化“一把手”监督关键要“晒权”

来源:红网 作者:朱海滔 编辑:夏熊飞 2014-08-20 00:04:27
时刻新闻
—分享—
  截至8月17日,中纪委监察部官网今年以来公布的400余起查处案件中,涉及“一把手”166名,在落马官员中占比超三成。反腐剑指“一把手”,也让人反思权力枢纽如何才能高效、安全运转?(8月19日中国新闻网)
  
  “一把手”是对党政主要领导的一种通俗称谓。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中,“一把手”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子的权威、形象和战斗力,直接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但是,近年来地方党政和部门“一把手”违法违纪案件却在呈上升趋势,对“一把手”“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的监督薄弱问题也日趋暴露出来。
  
  地位特殊,不愿受监督。“一把手”在某一地区、单位是主要负责人,指挥别人、监督别人是自上而下,理所当然的事,而别人监督他,是对他“不信任”,是“藐视领导”。重用轻管,不好监督。“一把手”被选上用上之后,上级一般都比较信任、放心,布置工作任务多,检查少,忽视对其进行监督。同级顾忌,不愿监督。同级之间,地位相同,不敢或不愿监督,担心监督会影响同志关系。下级畏惧,不敢监督。现行“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责任大、权力也大,下级若对“一把手”进行监督,搞不好要遭打击报复,穿小鞋。群众不明,无法监督。现在有些“一把手”的决策活动、资金调度、人事任免等工作活动的过程和效果都欠公开,透明度不够,群众对“一把手”活动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不了解,也就无法监督。
  
  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说过:“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权力过大、过于集中,再加之缺乏有效监督,是“一把手”容易成为腐败重灾区的根源。而且,由于缺乏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权大于法”的观念,在行政过程中置法律于不顾,或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上。以致近年来,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现象越来越突出,被查处的一把手职务越来越高,性质也越来越严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统计了2000年到2014年3月底公布的大部分案件,结果显示,在367个厅局级腐败官员中,其中担任“一把手”职务的有219人,占腐败官员总数的60%左右。
  
  在一个地方、单位,党政一把手处于“班长”位置,居于核心地位,担负着领导全面工作的重任。“一把手”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程,对该地区、该单位、该班子党风政风的形成以及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乃至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对一把手的监督失控,不仅会毁掉了“一把手”本人,而且往往随之毁掉一批人,甚至整个班子,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因此,“一把手”是整个监督工作中的关键。可以说,各级“一把手”的问题解决好了,班子其他成员、党内其他层面的问题就解决好了。
  
  强化对一把手监督,不仅是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干部队伍是否清正廉洁的坚强保障,而且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迫切需要,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把手”腐败问题,必须完善权力监督机制,不仅要对“一把手”分权、限权,更要“晒权”,在决策民主化和透明度上下工夫,确保权力公开规范运行。
  
  文/朱海滔

来源:红网

作者:朱海滔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8/20/344276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