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发展之基、稳定之本、财富之源,作为“六稳六保”政策的首位,就业对国计民生起着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当下,打好“六仗”,关键在就业。娄底要千方百计做好稳岗、拓岗、送岗工作,切实保障老百姓就业权利,降低失业率,以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娄底腾飞助力。
坚持稳岗,帮扶就业主体。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得枝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促进就业,首先就要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现有就业岗位基本稳定。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做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三方面工作,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市场能自行调节管理的取消审批环节,将更大权力下放到基层,变重审批轻监管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构建“互联网+政务”平台,推行“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坚持助企纾困政策。坚持便民利民,要扑下身子,为企“把脉问需”、管住步子,对企“无事不扰”、勇挑担子,帮企“保驾护航”,确保各项便民举措执行到位。要坚决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保证政策的“红包”送到每一户企业,切实为企业减负,稳定企业生产能力和就业容量。三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优化完善银行贷款考核标准,通过“银税”互动平台,将企业的纳税等级转化为“真金白银”,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扶持,适度降低贷款利率,以金融的“活水”为小微企业提质增效,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不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
坚持拓岗,强劲就业供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才能拓宽就业的“蓄水池”,吸纳更多人就业。一方面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技赋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提高关键程序数控化率,构建工业物联网平台。高标准建设产业技术园、创业孵化园、文化创意园等,打造“飞地经济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以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标扩容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供更多技术含量高、福利待遇好的优质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发展新兴业态新兴模式。坚持“数字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为依托,积极培育网络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创造一大批新型就业岗位,为就业人群提供居家办公、远程办公、网络兼职等更多就业选项,丰富就业模式。
坚持送岗,畅通就业服务。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主动谋划、想在前面,建立用人单位与就业人群双向联通机制,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一是优化就业服务。打造“线上+线下”智能化招聘服务平台,举办“云端招聘会”“万企进校园”等活动,针对大学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者等重点就业保障人群采取点对点宣岗、面对面送岗、一对一荐岗等服务,实现岗位信息精准推送。二是提升就业能力。完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加大技能技术培训力度,对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探索“订单培训”“定岗培训”模式,全方位提升就业者技能,补齐能力短板。三是实现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吸引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返乡就业创业,实现就近就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现代化发展。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娄底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就要尽最大努力保障就业市场基本稳定,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做好促就业、保民生、谋发展重点工作。(王彬)
来源:娄底新闻网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