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目光的聚焦下,湟中县政府的办事效率确实值得赞许。但是,假如没有媒体的积极主动介入,孩子们靠墙午睡的照片没有在网上广为流传,湟中县政府的表现又会如何呢?
其实,在媒体的聚焦和关注下,问题解决如此之快的类似事件不胜枚举。比如,淮南市媒体报道了网民邀请该市环保局长到居民家中现场体验酸味。几天后,副局长孙远虎专门前往“闻酸”,还到“源头”企业现场办公,现场叫停。再比如,五年没有拆成的北京“最牛别墅”经媒体曝光后,拆迁工作立刻进入实施阶段。
可以说,一经媒体介入,很多问题的处理速度立刻“提上日程”,唯恐落后而不及,这样的处理问题效率确实令人放心。但是,高效率处理问题的背后,是真正的尊重民意,还是害怕媒体曝光的窘态?试想,如果媒体不报道,网友不参与,湟中县的官员会立马承诺改善幼教点的生活条件吗?官员到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试问,假如官员不到场,孩子就不能走出生活窘境吗?
本质上,官员在媒体监督下勤政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来,媒体介入后,如果官员再不主动出击,势必扯开自身工作窘相的遮羞布,对于自身发展极具负面影响。二来,媒体报道后,假如改正慵懒的工作作风,在后续跟踪报道时就能扭转负面印象,挽回颜面。
最近一段时间,根据中央安排部署,党政官员纷纷走到基层,与群众沟通和交流,帮助群众解决难心事、烦心事、闹心事,这是一种良好的举措和方法。如果官员都能多走走、多看看,就能了解到更多关乎民生的疑难杂症,也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如果养尊处优,高高在上而又“不食人间烟火”,群众的呼声又怎么能听得见、听得清?
毋庸置疑,积极解决远远好过鸵鸟思维,想法处理总比逃避责任好的多。在公众期待下,仔细打量湟中县官员的办事水平和效率,确实值得赞许和褒扬。但是,任何事情的处理,不能将媒体监督当成“万能钥匙”,等到媒体介入了,官员才想起来降尊纡贵。这种心态,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偏离,已经违背了为民服务的初衷和内涵,不能为公众所能接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面对实际问题,首先做的是主动出击、妥善解决,而非藏于一隅不问百姓疾苦。假若,将媒体监督当成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这种官员能配的上“称职”二字吗?
文/刘建国
来源:红网
作者:刘建国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