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装上“假肢”的古村落到底还能走多远?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艾伦 2014-04-21 00:06:43
时刻新闻
—分享—
  安徽徽州翻新改造千年古村:搭金属架挂塑料枝叶(4月20日《北京青年报》)。我曾在一首诗中,将类似现象描摹为:用钢筋混凝土为古村落安装“假肢”。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学者眼中,还是基于普通人认知,古村落精髓都在于原始生态原始风貌原汁原味;无论是一般游客,抑或是摄影发烧友或专业艺术家,他们从四面八方趋之若鹜来到这里,当然是冲着原始生态原始风貌原汁原味来的,而不是要来看赝品古村落。诚如长期致力保护徽文化的摄影家张建平所言,徽州古村落“公园化”改造正向西递、唐模、棠樾、黄村、许村等蔓延,“田园里的徽州,才是真实的徽州,一定要保护好徽州古村的原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
  
  当地到底为何要热衷给古村落“翻新”装“假肢”?显然,似乎并非因为缺少“古村落精髓在于原始生态原始风貌原汁原味”的常识认知,而似乎面临诸多现实的无奈和难言之隐。然而这些无奈和难言之隐,又有多少真的不可避免?
  
  有记者刚到徽州区千年古村蜀源村,就看到村口矗立着巨大的景观石,旁边农田种了大量绿化苗林。两座古牌坊下,熟悉的稻田和油菜地不见了,被整理成异常平整的砂土地面,而错落有致的老石板也被换成整齐划一的新石板,近千平方米的空地搭了金属架和水泥柱,铺满塑料的绿色藤蔓和枝叶。当地一位村民承认:“以前的牌坊下都是大片油菜花,现在太干净了,老游客也觉得很可惜。”而村负责人则称,村里生态环境整治和旅游开发主要是区镇筹划,铺塑料藤蔓是因油菜花开时,摄影师感觉地里金属和水泥柱碍眼,村里便买些绿色塑料枝叶遮挡。千年古村出现显眼的金属和水泥柱这些现代元素,显然是当初开发不当不协调导致的视觉污染,而用铺塑料藤则更是弄巧成拙,皆乃是应当可以避免的低级失误。
  
  在古村唐模停车场一侧,大片茂密杨树林下,小山丘和十多亩平地被一块块草皮铺满。草坪、石板小道、仿古亭和池塘等,让这片区域更像是公园。相关负责人坦言,去年底为创5A景区进行了景观整治。而村口几名游客则不满地称:“这块园林是不错,可太像公园了,跟古村风貌有点不搭。”到皖南古村,喜欢看老牛耕田和农民插秧,在油菜花地和稻田看古村老屋才有味道。我想提醒的是,5A也许会给景区带来名声提振和门票经济,然而,久之,势必招致客人反感抵制。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思维,无异于急功近利导致的焚琴煮鹤饮鸩止渴。
  
  可惜的是,类似上述的所谓改造,在徽州古村并不鲜见。摄影家张建平拍照并撰文记录徽州古民居古建筑已有27年,留下了十余万张珍贵的徽州古建筑图像。今昔对比,他为徽州古村落日益人工化感到非常遗憾。他说,徽州古村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其所依存的山水、田园及河流等自然风貌,蕴含了丰富的风水、地理文化。“如果田园风貌被随意改变,徽州古村就没了特色,和外地大城市搬迁几十幢老房子仿造古村景点有什么区别?”
  
  其实,保护也是一种开发;对古村落而言,保护更是最好的开发。对古村落开发乱象,徽学专家方利山称,如此改造不符合徽州古村实际,“古村及周边就是要有原始的乡土味,乡村就要有田有油菜花有草啊,石板参差不齐有点破,更有历史感。”张建平则建言经验之谈,古村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完善和环境整治,但建停车场可以距古村远点,游客通过换乘、步行等进村。而修缮也应尽量使用原风格、形状和材质的物件,绿化也应采用本土树种,不宜引进奇花异树。
  
  幸好,对古村“翻新”装假肢现象,面对专家和游客质疑,当地不少古村开始“觉醒”恢复田园风光,已有村庄开始往回改古村,保留原始乡土味。恐怕,这才是正道,也只有这样,古村落才会青春不老渐行渐远。
  
  文/陈庆贵

来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4/21/33283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