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低速磁悬浮线开通背后的底线思维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石头 编辑:田德政 2015-12-28 17:27:37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国内第一条商业化中低速磁浮列车在长沙投入试运行,这条连接长沙高铁站到黄花国家机场的磁悬浮线,以“追风速度”引起网民许多关注和追捧。
  
  为什么国内第一条中低速商业化的磁悬浮线会在湖南这个内陆省份率先开通,湖南人吃第一个螃蟹?为什么早在2002年就借助德国技术建造的上海高速磁悬浮不能得到有商业意义的推广?这些问题,需要从宏大的磁浮叙事中才能得出清晰回答。无论是上海的高速磁悬浮,还是湖南的中低速磁悬浮,都同一个人紧密相连,这就是曾任上海常委、浦东区委书记,现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杜家毫。
  
  杜家毫还在担任浦东区委书记时,曾经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试图把磁悬浮线联通两大国际机场。但是由于高昂的拆迁成本、沿线居民过于敏感的环保意识,这一计划最终黯然夭折。如何建设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能够真正商业运行的磁悬浮线路,成为杜家毫心里始终挂怀的事情。2013年,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杜家毫履新湖南,被选为主抓经济工作的省长。职务的变动,让磁浮线有了落地的可能。
  
  磁悬浮线最终能落地湖南,杜家毫省长任职当然是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杜家毫乃至湖南决策层的底线思维,有力地保障了磁悬浮线的落地。
  
  一是成熟的技术底线。“惟楚有才”。无论是位于株洲的电力机车厂,还是国防科技大学的磁悬浮试验线,磁浮交通技术上已经足够成熟了。笔墨当随时代,如果这一技术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意义也无从体现。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技术达不到成熟的条件,即便想产业化也是不可能的。杜家毫期待长沙在建设中部交通枢纽城市中走在前列、期待把具有先发优势的磁浮技术走向产业化,为这一技术走出闺门,提供了一线曙光。湖南人的技术优势当然不仅仅在于技术上面成熟,而且在于已经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基础,形成了上下游的生产链,这是磁悬浮能上马的物质前提。
  
  二是集体的担当底线。再先进的技术如果始终走不出实验室,其对社会的价值就难以体现。但是如何把产学研结合起来,让产品真正走入市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始终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重要课题。磁悬浮早就在技术上过关了,之所以在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步伐缓慢,这同项目具有高风险性有关。或者说,高速磁悬浮线的性价比摆在那地方,让人望而却步。如果没有集体担当,如果没有上下一心,这样的大工程是难以上马并进展顺利的。杜家毫虽然贵为一省之长,但若没有省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项目所在地的鼎力配合,没有设计、施工、融资等各方面的全力投入,这个工程是不可能在两年的时间内顺利竣工的。湖南人惯有的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风格在磁悬浮线的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是科学的决策底线。这条中低速磁浮线不仅仅一条线而已,在湖南领导者眼里,实际上是在谋一篇很大的局,积累经验之后可以成为总承包商,像中国高铁一样可以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杜家毫们也做好了败走麦城的准备,一旦磁浮不成功,就改成轻轨。这不能笑话杜家毫胆子小,这其实是一个成熟执政者的应有思维,既要有前瞻意识,又要有风险思维。在湖南决策层的谋篇里,“空铁联运”是一步必走的棋。或者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必要的,充分论证、大胆决策更是必须的。
  
  湖南日报日前刊发了杜家毫题为《写在长沙磁浮列车开通试运行之时》的文章,如清泉石上流,将他这两年多来围绕磁浮线上马、建设、开通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执政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的底线思维。假若有一天,当我们以追风的速度行进在列车上时,从高铁奔向机场,或者从机场奔向高铁,我们应当为第一条磁悬浮线的建设者点赞,也应当为磁悬浮线的决策者们点赞。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石头

编辑:田德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