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人骨灰回家,新式祭拜解构了清明节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2016-04-03 00:03:58
时刻新闻
—分享—
  广州有了一项新的便民服务,市民可在清明期间通过预约服务,由殡葬服务机构将先人骨灰送到家,在家拜祭。近年来,每年的清明前后,在广州的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的周边,交通都会陷入严重拥堵,而很多市民抵达殡葬服务机构后,还要花去很多时间轮候拜祭台,广州市的民政部门因而推出了这项便民服务。广州主城六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及特困户还可通过电话预约便捷获取服务,殡葬服务机构由专人将先人骨灰送到家。(4月2日《新快报》)
  
  殡葬服务机构将先人骨灰送至市民家中,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祭拜,事毕再由殡葬服务机构收回。这的确极大地便利了那些行动不便的独居人士(包括孤寡老人、独自居住的中青年)以及残疾人。这项便民服务刚刚推出,申请的人还不算太多,而广州市的殡葬服务机构采用专人(两人)专车送接骨灰,就将拿错骨灰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这项便民服务也必然引发强烈争议。取回先人骨灰在家中祭拜,这倒是很方便,却事实上取消了清明踏青、祭祖怀缅的主要仪式环节。祭拜先人,尽管不同于宗教意义上的祭神,但相同之处都在于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和规则来建构意义。
  
  祭祖、红白喜事、春节时的习俗,中秋、端午的过节方式,再加上处理家族、家庭关系的规则,这些结合起来构成中国的民俗传统。尽管中国民俗在不同的省份、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地区,表现形式差别很大,但总归都存在特定的仪式和规则。
  
  中国的民俗传统中包括一些与现代文明理念、法治要求相悖的内容,比如对于妇女的轻视,以及因此建立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歧视。这意味着民俗传统本身需要批判地继承,但并不是说悉数解除。曾几何时,一些人认为移风易俗就是要打破传统民俗,统统推翻重来或者通篇借用舶来物,这种做法后来证明不仅显得偏激,而且还容易制造出信仰空白和社会失序。一直到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更多国人意识到,包括日本、韩国、欧洲国家,甚至建国时间只有区区两百多年的美国(公祭烈士的仪式,就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首创),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传统民俗和价值理念的传承。
  
  清明节前后,国家层面会组织各级党政军机关祭拜英烈,而民间则延续着祭拜先人的方式,这本身就说明拜祭先人(烈)不同于迷信,而是延续民族价值理念的体现,也为传统民俗的传承创造了载体。这也是国家将清明节从民俗节日上升为固定的法定节假日的用意所在。
  
  将先人“请”回家再祭拜,或是选择网上祭拜,诸如此类的新式拜祭,本质上就是一切从简的简化逻辑,能否同时延续价值理念和民俗?如果说取消了过去的仪式环节,仍可以延续价值理念和民俗,那么再把相应的特定日期取消,改成随时进行,又会否不影响意义构建呢?倘若再进一步,强调对先人的缅怀,不是做成形式、重述意义,而是摆在心中,干脆把仪式、时间和意义都取消?
  
  值得玩味的是,按照《新快报》报道的介绍,广州市此次推出的新的便民服务,不单单面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及特困户,而是有这方面需求的所有广州市民。而从记者采访所了解的情况看,“不少市民对此十分认可”。
  
  这就带来了另外一连串的疑问:当将先人“请”回家成为一个潮流,成为一项超过殡葬服务机构供给能力的需求,就必然只能以商业化的方式(依旧对困难人士免费)运转,才可能保证殡葬服务机构扩大人手、保障服务质量——届时会不会又有很多人抱怨殡葬服务机构送先人骨灰回家,收费太贵,应当引入市场竞争,或者扩大政府补贴,再或者,宣称将先人“请”回家,应当成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
  
  当很多人选择“请”先人骨灰回家祭拜,以后的清明期间,广州的各大小区到处奔波着运送骨灰的递送人员,这又会不会对其他一些不接受这种方式的市民造成困扰?而这种景象,在相对重视殡葬和祭祀传统的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人民看来,会不会成为一种导致对中国产生误解的来源?
  
  顺道说一句,送回市民的先人骨灰,供市民家中祭拜,考虑到市民现有的祭拜方式(燃烧香烛纸钱),这项便民服务很可能会加大清明期间的消防安全风险。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4/03/394985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