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孤独学校”直戳农村空心化痛点

来源:红网 作者:谭小叶 编辑:王俞 2017-05-17 00:04:42
时刻新闻
—分享—

  油城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800多米高的太行山上,村民们仅靠两条盘山路与外界相连。在村子的东北角,有一个特殊的小学——油城学校,目前,这所学校里面只有一个老师和一名学生,被称为是“最孤独的学校”。老师从1982年起就在此执教,至今已经35年,他见证生源日渐流失,唯一的学生今年上4年级,其因家境困难,无力离开山区去读书。(5月16日 《北京青年报》)

  一块黑板、一个讲台、一张书桌,天气晴好时,木质窗户里洒落着稀疏阳光;一位老教师、一名稚嫩学生、一根旗杆,一师一生守候着两层木楼的学校。唯美的环境非但没让人心旷神怡,反而略感忧伤,与曾经震撼人心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的情景颇为相似,但耄耋老人已无力兑现如此沉重的诺言。

  从唯一的老师徐泽锋的描述中,我们似乎明白了学生流失严重的原因:不是辍学或转学,而是“村里太穷,年轻人到了婚龄后,都到外面生活。人口少了,学生自然就少,现在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没有年轻人了”。原来,年轻人的流失以及娃娃们被带走成了“最孤独学校”的诱因。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曾经挤破脑袋才能在教室里挤占一个座位,而如今周边几个村的学校合并起来,也只能招来寥寥无几的学生,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农村教育的现实。

  不可否认,所有人都有向往美好的本能,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的偏远农村,与油漆马路、高楼大厦的城市,孰好孰坏一望便知。于是乎,年轻人们“一去不回”,“油城村”们逐渐变老,成了留守村、空心村。谁还有精力和动力,去投资本就荒废的农村教育?出现“最孤独学校”“最孤独学生”,也就不难解释了。

  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是空椅子;农家小院里,老人带着孙子,留下一地空板凳……我曾看过这样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改变如此现状,不能靠群众的一言一语,还需要国家在“出得去”“回得来”上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力度,如此才能有望盘活“空心村”,迎来“幸福村”。

  文/谭小叶

来源:红网

作者:谭小叶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17/429542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