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发新路子,保护老手艺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云青 编辑:夏熊飞 2017-06-26 00:09:01
时刻新闻
—分享—

  又到了经常需要打伞出门的日子,偶尔就遇上伞坏了没地方修的麻烦。这不,南京秦淮区有家“吴氏修伞”铺,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外省的订单。修伞人李智刚的手艺没得说,但修伞收入远远不够养活他一家人;尽管得到了老手艺保护者的关注,他还是很担心手艺的未来。

  无论从百姓需求,还是从技艺的独特价值来讲,修伞手艺都应当传承下去,但怎么传承是个问题,这也是许多其他老手艺都面临的问题。过去那种师徒代代相传、入行就是一辈子的方式,现在不太行得通了。咱们来算一笔账:修一把伞以10元计,旺季每天修20把伞,整月无休只有6千元。何况修一把普通伞只要5元,何况这是旺季,何况总得休息几天,何况还有店租之类的成本。若说服务价格低了,买把普通的新伞也才几十元。可见,这样下去,光靠修伞是难以过活的。所以有人想跟李智刚学,他都不敢收徒。

  老手艺有时就像某个日渐稀少的物种,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3年前,李智刚曾动了收摊不干的念头,年近九旬的师傅在他店门口坐了3天,不吭声,一双眼睛直盯着李智刚修伞的手。假如没有这一出,“吴氏修伞”的手艺会不会已经绝迹了呢?靠情怀撑着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既不想陷入被动的局面,就不能一切“顺其自然”,非得与时俱进、开发一些新路子不可。

  说到与时俱进,就不能回避网络所提供的新的传播平台和方式。李智刚常收到外省订单,是因为顾客帮他把店铺信息录上了网,其实网络能做的远不止于此。比如一款手机App“榫卯”,收集了数十种榫卯结构供用户欣赏、操作,让这种古老工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类似介绍民间手工艺的专门或综合App还有很多,包括修伞在内的很多老手艺,未必不能有一席之地。此外,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也很有影响力,能教学,还能实现技艺的影像存储。

  除了与新媒介相融合,行当和技艺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主要是通过了解分析相关行业的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局面,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转型升级”。以修伞为例,现在不少伞企开始走高端路线,强调设计感,有的伞几乎算是轻奢品,像李智刚这样的内行自然能看出不少门道,适应新的潮流。现在已有老手艺保护者关注李智刚的手艺,这更是个“走出去”寻找合作和发展的机会,把修伞手艺与文创产品、艺术品相结合,将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对手工艺产生兴趣,从中寻找生活之美。包括修伞在内的许多老手艺其实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只是这个空间需要挖掘,其生存方式也很可能与以往不同,受人们关注的重点更多地从“功能”转向“艺术”,这正是老手艺焕发新生、手艺人价值回归的机缘。

  文/吴云青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云青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6/26/433512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