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惕“三下乡”成城市孩子的踏青旅行

来源:红网 作者:祝佳铭 编辑:夏熊飞 2017-07-22 00:07:12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暑假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1997年开始,“三下乡”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二十年的光阴足以见证一个人的成长,更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当年“三下乡”提出的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卓有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把握下乡大学生和孩子、村民的关系?着实是当下应该探讨的问题。

  最近朋友圈一篇《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引起了不少支教大学生和老师们的反思。“三下乡”本是一件好事,将城市的科技、文化和卫生知识带到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向当地人传授知识。但因志愿者业务能力不足,自身素质不高,惠民不成反倒成了自己的踏青旅行。“三下乡”的初心何在?打着帮扶的名号下乡参加如《变形计》般的电视节目,支教就如同一场声势浩荡的表演赛,摆拍表演农村的艰辛,比赛回校后各类证书的多少。

  当然,真心帮扶关爱贫困地区孩子,切合实际改善教育的志愿者并不少。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们用自身的专业素养,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展现出新时代优秀青年人的风采。但志愿者和“三支一扶”的特岗教师不同,“三下乡”是一场全国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的特点就说明待的日子并不长久。半个月后,留守的孩子依然留守,失依儿童依然失依。昙花一现,黄粱美梦终究还是要打破,孩子们措手不及地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重新编织不属于他们的童话。如此一来,留守孩子们的心里不但没有得到治愈,内心一点点的期许也终将消失殆尽,失去父母关爱的他们再一次经历离别,他们又将会怎么看待这个社会?调研扶贫的困难群众,得到几天的帮扶温暖后依旧困难,他们还将有理由和信心相信未来吗?

  志愿者的到来打开了孩子们新的世界观,完善了孩子们新的人生观,但正确的价值导向才是下乡重中之重的。你我两元一瓶的矿泉水,或许是“山泉水”眼中的奢侈品;你我习以为常的大鱼大肉,或许是“小葱拌豆腐”眼中的饕餮盛宴。当阶级的差别生来存在,父母的缺失,媒介中描述城市的灯红酒绿,孩子们自闭、自卑的心里就不难理解。志愿者是来疏通还是来添堵,是下乡大学生需要警惕的。我们即便对“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再熟悉,我们也经常会容易成为那个人,因为我们特别容易记得自己是在一条船上面,却忘记自己是在哪一条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三下乡”的大学生们应以此为契机,真正使支教、帮扶可持续发展。十来天的体验,物质的提供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城市里的素质教育与乡村中“高考是唯一出路”的碰撞;当村民两点一线的生活被志愿者调研、惠民广场舞打破……两个坚守的价值导向看似对立,但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的,只有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做出的唯一正好的判断才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也应该是“三下乡”这把双刃剑恰到好处的支点。

  当“三下乡”的大学生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痛痒,点穴治病,祛病为本。二十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才不会沦为高校自垒高地的狂欢,勿忘初心,继续前进,祖国的未来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文/祝佳铭

来源:红网

作者:祝佳铭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7/22/436717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