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傍名师”式虚假宣传刺中课外辅导之痛

来源:红网 作者:强德平 编辑:司马清 2018-05-12 22:51:25
时刻新闻
—分享—

  据《工人日报》报道,重庆不少辅导机构为了吸引生源,打名师牌,借名校东风,在招生宣传中显著注明授课者均来自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而实际授课的不过是一些普通辅导老师。除此以外,一些辅导机构为了借力,不惜支付高成本租金将位置选在重点中小学校区旁边。

  为了招揽生源,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惜夸大自身“教育质量”,借用名校名师的头衔来为自己的“口碑”加分,这本身就是一种诱导消费。这也是近年来,课外辅导费用水涨船高,人们重新审视辅导班的原因。此外,将重金花费在房租和门面包装上,更是让人怀疑辅导机构对“辅导工作”真正投入几何?

  宣传的“牛头”对不上实际的“马面”,这样的聪明伎俩虽很少被提上纸面,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相信不止报道中提及重庆的一些辅导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这也很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笔者所在的地区,就不乏一些辅导机构在横幅上大肆宣传招生,而实际授课的却是以较低成本聘请的辅导人员,有的还是兼职的在校大学生。

  以名师为饵的“好处”在于,能够率先吸引家长注意,而在家长实地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蒙混过关。这种虚假宣传长期存在且“屡试不爽”的原因至少有两点——

  一是家长过度的心理暗示。去菜市场肯定是事先想买菜,去银行肯定是想办理一些储蓄业务,去辅导机构也是一样。家长抱着“给孩子报班”的心理暗示,有时候甚至掺杂着对学生成绩的焦虑和恐慌,这就很容易在辅导班的“辅导氛围”以及机构人员的“糖衣炮弹”下,降低要求,做出购买倾向;二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孩子并不一定具备理性的判断意识,媒体多起报道都提到,参加辅导的孩子大多对补课本身就有抵触态度,所以不会过分在意老师的质量水平,甚至可能觉得“轻松更好”,这样一来,不仅很难有发言权,就算有,也很少做出反馈。

  前期的“过度宣传”和后期的“得过且过”,恰恰说明一些辅导机构的“教育质量”堪忧。当下网上时常曝出“家长花费数万报培训班却无功而返”的案例,也有催生出的“培训班退费难”等问题,不难说这和培训班的进行虚假宣传存在一定联系。而且从目前来看,实行这样的“夸大宣传”没有任何风险,既无需承担广告宣传费用,还不会因为效果和质量问题受到消费者的投诉。

  培训效果本身很难被量化。培训功效隐藏在孩子起起伏伏的成绩中,学生进步了就大肆宣扬培训成绩,学生不进步就以“家长期望值过高”“孩子属于慢热型”等理由搪塞。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培训班更不靠“回头客”,只要将大门面向中小学的方向,做足市场宣传,就一定会有人慕名而来。这就导致了市场反馈机制的失灵,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机构会因“口碑”问题而关门上锁。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就是网上盛传的“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问题。按照我的理解,这种情况不会太普遍,我从小到大的老师,在课堂上都恨不得把“弱水三千”全都交给学生,哪里有“留一手”的道理。这一话题被推上风口浪尖,要么是个案导致,要么就是课外辅导机构进行炒作宣传,被舆论广泛放大的缘故。试想,辅导班以名师为噱头,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大受益者吗?

  课外辅导究竟有没有用,并不能下“一刀切”论断,但通过“傍名师”式的虚假宣传来诱导消费却断然要不得。教育学生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回归到学校里。我想,无论是呼唤更高质量的教育,建设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是对课外辅导机构的联合整治,都是在朝着更有希望的方向迈进,当然,对于这种“傍名师”式的虚假宣传,万万不能放任其自由。

  文/强德平

来源:红网

作者:强德平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5/12/46259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