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扶贫要从输血走向市场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田德政 2018-07-05 21:44:48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笔者与一高中同学闲聊,身为扶贫干部的他,向我吐露了他在产业扶贫中的困惑。他所在的乡镇,近年来大力发展梨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可是,选择的果品较为普通,由于前期投入较大,现在必须要实现盈利,带领果农增收,才能如期让贫困果农脱贫,所以镇上决定包装产品,走高端路线,一斤“扶贫梨”要价15元。

  为了确保“扶贫梨”销售出去,帮扶干部和帮扶单位成为了第一批顾客。可当第一批顾客已经买了“扶贫梨”之后,就难再有顾客登门,于是,出现了滞销现象。现在,镇上领导号召干部们积极推销“扶贫梨”。可是,同样品种的梨子,邻县果农才卖2元一斤,淘宝网购包邮也只需3元一斤。如此一对比,“扶贫梨”毫无价格优势,而且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干部们推销“扶贫梨”也感到压力山大。

  高中同学坦言,如果坚持15一斤的定价,“扶贫梨”肯定是难有销路,但是,如果“垮价贱卖”贫困果农不仅不能增收,还会亏本,今年“脱贫摘帽”的目标注定是完不成了。时间不等人,“扶贫梨”马上就要大面积成熟,该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他也是束手无策,左右为难。

  这些年,经常见到县长、市长帮忙销售特色农产品的新闻,以前笔者对此,总是热情洋溢地点赞。听了同学的讲述之后,我多了一份反思。如果本地的农产品适销对路,具有市场竞争力,哪里还需要领导干部站台吆喝呢?如此反推,是不是能够得出这些产业本身就存在违背市场规律的问题呢?

  扶贫产业如何抓?答案是精准。可是,出现“扶贫梨”定价过高、滞销等现象,则足以说明,某些地方在大搞产业扶贫时,缺乏基本的市场思维,不懂得遵循客观市场规律。财政的投入,扶贫干部和扶贫单位的支持,于扶贫产业而言,终归是一种“输血”,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扶贫产业找准了市场定位,精准了消费群体,产品具有了高附加值,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当然,扶贫产业也有诸多成功的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在发展扶贫产业之前,多去总结一些成功经验,吸取一些失败教训,以资借鉴,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笔者认为,要搞好扶贫产业。首先,扶贫产业在选择上要“接地气”,既要考虑到地方的缺位优势,又要看清存在的客观困难,深刻理解扶贫产业的动态复杂性,避免出现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其次,扶贫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手段的人为干扰,尊重市场规律,着力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扶贫产业肩负着脱贫攻坚的政治使命,有其特殊性,必须从制度设计上,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

  文/沈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7/05/46721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