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信漂流瓶,凭什么让人看这些?

来源:红网 作者:左崚倩 编辑:田德政 2018-11-28 22:10:5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漂流瓶”功能,传播色情内容,非法收取费用,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微信“漂流瓶”原是模拟真实场景,为用户提供新型社交的一种功能。阳光、沙滩、海水,集美好的元素于一体,网友们将自己的心事和寄语放入漂流瓶中,等待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将其打捞。试想另一个场景,当你满怀期待地打开一个瓶子,里面却是刺目的黄色信息,对这一功能的好感还存在吗?

  打开漂流瓶,看到低俗色情信息,这件事本身对于因此感到不适的用户来说,就是赤裸裸的骚扰。

  究其原因,“漂流瓶”功能的设计是不完善的,当用户打捞起一个漂流瓶,只有“扔回海里”和“回应”两个选择,两者均不能反映和解决问题。“漂流瓶”界面内未设置举报渠道,面对不合乎社交规范的信息,用户既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能阻止其传播,无法自行销毁瓶子里的色情信息,只能任由它们在“大海”里肆意飘摇,进而导致更为广泛地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会看到这些内容,其中不乏好奇心强、判断力弱的青少年,后果不堪设想。

  不法分子不只是利用“漂流瓶”功能传输淫秽色情信息那么简单,他们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工厂。瓶子中夹杂了“扫码看片加群”的图片、“最新高清资源”的相关网址链接、“30元一小时裸聊”等内容,他们还通过微信群扩大阵营,“拉6名好友入群即可免费看片”,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侥幸盈利。

  黄色信息为何能在“漂流瓶”中实现病毒式传播的?匿名性是一大原因。在匿名空间里,网民是相对自由的个体,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减少了可辨性,降低了责任感强度,从而消融了个性,做出单独时不敢做或未考虑做的事情,尤其是做出违反和破坏群体准则的行为。在网络形象无法对应到现实世界的匿名空间中,少有人愿意花心思经营好自己的媒介形象,于是便不会对行为负责。

  除此之外,微信平台难辞其咎。微信是成熟的社交平台,不是低俗内容的小作坊。平台监管不力,缺少审核机制,是放任不良信息蔓延和道德失范的温床。

  为了继续发挥和扩大良性作用,平台应积极整改,在保障隐私权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实行“漂流瓶”用户的信息登记和评分标准,完善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审核与举报监督机制,让用户能够自在地使用“漂流瓶”功能,才是这一设计的意义。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社交平台更应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挑战,遵守法律法规,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打击低俗内容,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别把平台搞得“乌烟瘴气”,直到失去用户才追悔莫及。

  文/左崚倩(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左崚倩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1/28/478335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