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根据提案推行沪语方言教学,对保护本地特色方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此事也很纠结。一是普通话教学一直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推广通用的普通话是宪法明确的法定义务。二是孩子用方言教学会不会反而影响到对普通话的学习?也有实践证明,早先一直用方言教学的孩子,长大后学习普通话非常困难。如果造成顾此失彼的缺憾,就得不偿失。三是短时间内选拔沪语教学的师资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说,方言教学的决策会一时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
其实孩子对方言的接受有着先天的条件,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是学习方言的最好资源。如果说孩子不会说方言的话,责任应该在大人。任何民族,真正的母语应该是方言。要求讲普通话只是一个便于交流的公共性语言工具而已。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就等于有打开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钥匙。
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允许多种语言并存,不能限制或强迫人们只讲某种语言。那种规定只讲一种语言或是必学多种语言的做法,说到底还是一种“功利”做法。比如,以前就出现过一些企业不准员工讲方言的负面新闻。还有社会上招聘或评定职称必须讲(考)英语,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现在为了保护方言“从娃娃抓起”的行为,虽是一种较好的补救方法,但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应该尽守保护方言的责任,营造好的教育环境。
有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每隔14天,就会有一种语言消亡。语言学家认为,到下世纪,估计近一半的语种将会消失。1000多种语言已被列为濒危语种,处于被遗忘的边缘。因此,保护好方言显得迫在眉睫而又意义深远。
其实不仅仅方言有濒临消失的危险,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都面临着消失的局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但力度还不够。许多地方的特色文化,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不仅于此,在本地传统特色文化渐行渐远的同时,一些外来的文化不断蚕食着本地文明,像那些洋节洋俗越来越多,而真正本地的文化反而渐渐走向虚无。
这值得我们反思,更要引起重视。现在提倡农村城镇化,在物质文明上是值得鼓励的,但在精神文明上应有所保留。如果在城镇化文明的过程中,那些传统的优秀文化都被一起同化乃至消失了,就失去了根本与自我,那不是真正的文明。现在一面提倡文化价值多元取向,一面又把该继承弘扬的好东西抛弃了,失去了传统主流的文化,这种“扬弃”是一种历史文明的倒退,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
上海将试点幼儿园沪语教学是一个信号,可以促使自觉的文化与文明的反思。不仅仅是对语言这一块的抢救,我们更要反思多个层次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缺失现象,建立起普遍的攻守同非盟,巩固阵地,不至于在城镇化文明的号角中迷失了自我。期待在抢救发掘传统文化方面有更大的新动作。
文/徐大发
来源:红网
作者:徐大发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