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当时警车退到几乎要撞上公车时才停下来。警察一下车,就跑到公交车旁对司机说“怎么开车的,按什么按,把证件拿出来查下”,公交车司机听到警察要查证,很恼火,回了一句“我又没有违规,你凭什么查我的证件”。很快,司机就下车与警察理论。
自此,警车公车互堵,双方僵持互不让路,语言上的暴戾立即演变成行为上的失控。这种充满社会戾气的场面并不少见,如市民劝民警救助落水老人反遭打,被骂多管闲事……
那么,弥漫于社会甚至于互联网上让人目瞪口呆的戾气来自哪里呢?来自巨大的贫富差距所累积的愤怒,来自人际隔膜制造的情绪,也来自个人情绪。
有一种戾气的源头不容忽视,就是话语——挑逗性、挑衅性、刺激性的话语,也是渲染情绪和诱导冲突的重要源头。如果在话语上能多些文明和理性的规训,社会上的戾气能少一大半。其实没必要斗气,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消除社会戾气,需要在话语上来一次自发的“卫生运动”。学者朱大可近来在《互联网广场的话语卫生》一文中说:在以微博为主体的互联网广场上,大学教授和娱乐圈搞笑明星,以脏词跟网民对骂,直接把炸弹扔进茅坑,激起大面积污染。
解决问题,更多的需要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宽容。曾荫权说过:“……去街市逛逛,与市民闲谈和与的士司机打招呼。虽然时间短,很难深入倾谈,但从他们的语气、眼神及动作,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他们所关注和喜恶的事情……当权者不应高高在上,绝不能以一种精英的傲慢,由上而下看待平民百姓。”多设身处地想一想民众疾苦,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困苦。再不济,不要一见民众就皱眉,就恶语相向,这并不难做到。
文/蒋赐玲
来源:红网
作者:蒋赐玲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