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消除戾气,话语上多些文明与理性又何妨?

来源:红网 作者:蒋赐玲 编辑:叶鹏 2013-08-03 00:58:00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31日,广东东莞222路公交车司机姚师傅自称按了两声喇叭,被前面警车堵了40分钟一事。早前,东莞警方回应称是警车出现故障,民警与公交车司机存在沟通误会所致。当日,南都记者到达事发地采访时,未能在现场找到公交司机和涉事民警之外的第三方目击者。8月1日有自称是当时公交车上乘客的读者联系本报,证实事件因警车停车后民警语气不好,惹怒公交车司机,双方不听劝,互不让路,以致僵持数十分钟。(8月2日《南方都市报》)
  
  据称,当时警车退到几乎要撞上公车时才停下来。警察一下车,就跑到公交车旁对司机说“怎么开车的,按什么按,把证件拿出来查下”,公交车司机听到警察要查证,很恼火,回了一句“我又没有违规,你凭什么查我的证件”。很快,司机就下车与警察理论。
  
  自此,警车公车互堵,双方僵持互不让路,语言上的暴戾立即演变成行为上的失控。这种充满社会戾气的场面并不少见,如市民劝民警救助落水老人反遭打,被骂多管闲事……
  
  那么,弥漫于社会甚至于互联网上让人目瞪口呆的戾气来自哪里呢?来自巨大的贫富差距所累积的愤怒,来自人际隔膜制造的情绪,也来自个人情绪。
  
  有一种戾气的源头不容忽视,就是话语——挑逗性、挑衅性、刺激性的话语,也是渲染情绪和诱导冲突的重要源头。如果在话语上能多些文明和理性的规训,社会上的戾气能少一大半。其实没必要斗气,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消除社会戾气,需要在话语上来一次自发的“卫生运动”。学者朱大可近来在《互联网广场的话语卫生》一文中说:在以微博为主体的互联网广场上,大学教授和娱乐圈搞笑明星,以脏词跟网民对骂,直接把炸弹扔进茅坑,激起大面积污染。
  
  解决问题,更多的需要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宽容。曾荫权说过:“……去街市逛逛,与市民闲谈和与的士司机打招呼。虽然时间短,很难深入倾谈,但从他们的语气、眼神及动作,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他们所关注和喜恶的事情……当权者不应高高在上,绝不能以一种精英的傲慢,由上而下看待平民百姓。”多设身处地想一想民众疾苦,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困苦。再不济,不要一见民众就皱眉,就恶语相向,这并不难做到。
  
  文/蒋赐玲

来源:红网

作者:蒋赐玲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8/03/31001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