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化解产能过剩要靠市场、不靠市长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艾伦 2013-12-15 00:03:30
时刻新闻
—分享—
  经济结构如何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转变,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才能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但是,每当谈到这个问题,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产能过剩。因为,很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与产能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国务院也于今年10月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按照意见要求,工信部等部门也在抓紧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近日,工信部就围绕治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多项措施,包括摒弃高炉容积标准、推进区域性重组、推行产能指标交易等。
  
  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治理产能过剩,虽然说起来十分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以钢铁行业为例,从2003年开始,就出台了相关的调控措施。但是,10年过去了,钢铁行业的产能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产量从2003年的3亿多吨增长到了2012年的9亿多吨,呈现了“越压越多”的怪圈。
  
  呈现这种格局的,还有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尤其是水泥行业,从2003年到现在,短短的10年时间,下发的各类调控文件就多达38个。结果,也是“越压越多”,越压各地建设水泥企业的热情越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什么调控政策越多、越严,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越严重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调控手段过于行政化,过于强调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决定和影响作用。
  
  殊不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政府的有形之手可以对包括产能过剩等在内的问题产生一定的作用与效果。但是,在政令不通、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地方政府过于关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情况下,行政手段的反作用、副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调控政策不仅会在执行中打折扣,甚至会被地方政府反向运用。
  
  更重要的,这些年来,宏观经济政策本身也处于动荡和不稳定状态。如货币政策,仅2008年以来,就已经反复过多次。而政府投资政策,也在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中,被过度使用。正是因为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的不稳定与过度运用,也就直接造成了部分行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就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放开、城市建设的大赶快上以及“土地财政”的过度使用等“越调越严重”的。
  
  如果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行为等都是依据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制定和实施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够产生积极作用,政府不过度干预经济、干预市场、干预企业的行为,那么,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不会这么严重,盲目投资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事实也是如此,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一般是不会随意发力的,更不会对经济和市场、对企业进行过度干预。干预多了,经济、市场和企业对政府的信赖也就会越来越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弱。行政权力的作用和威力就会被无穷放大,官员个人的意志也会被大量掺杂到经济事务所中去,成为市场和企业自主作用的最大障碍。最终,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只会越来越严重。
  
  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十分明确地要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那么,产能过剩问题如何解决,也应当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手段,而不要继续过度使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了。而要让市场的无形之手真正发挥作用,让化解产能过剩找市场、不找市长,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让政府尽快从微观经济领域中退出来,转向制定规则、创造环境、加强监管。从而,让市场去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律作出投资和经营选择,而不是按照政府的意志和需要,真正形成靠市场、不靠市长的良好氛围。
  
  其二,要调整政绩考核办法,不让GDP左右官员的升迁,左右地方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左右政府的投资冲动。因为,只要地方政府被GDP所左右,就不可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不可能让地方政府从数量和规模转向效益和质量。只有认真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用市场化手段去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要彻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因为,纵观目前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绝大多数都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如钢铁行业,按照中央要求,很多地方的小钢铁企业都应当淘汰。但是,由于地方利益需要,相当一部分地区都通过所谓的整合,将小舢舨绑到一起当航空母舰使用了,组建了带有明显地方利益保护意味的钢铁集团。结果,造成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能够有效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让市场来决定企业和产品的去留,那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
  
  当然,发挥市场对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也决不是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恰恰相反,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责任更重了。因为,规则如何定,环境如何营造,监管作用如何发挥,对已经习惯了注重微观管理的地方政府来说,是更为现实的考验和严峻的挑战。
  
  文/谭浩俊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2/15/322562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