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需要有处理“恶作剧”的教育智慧

来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编辑:艾伦 2014-02-21 00:04:08
时刻新闻
—分享—
  2月15日晚,宜宾市某职校学生何文(化名)在网络上玩了个恶作剧,他将自己所在职高校长的半身像,PS在央视新闻截图上,上传到网上,称,“宜宾市某校校长在东莞嫖娼被拘留了,开学要延迟了。”此帖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事后,他给出的解释是,“想延迟开学”。(2月20日《华西都市报》)
  
  这个恶作剧玩大了,对当事校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可贵的是,刘兵(化名)校长冷静应对,以在开学典礼上的亮相攻破了谣言。尤为难得的是,他没有动用校长的权威,下令重责肇事学生,而是和家长商量后,建议何文暂时回家冷静一段时间,避免同学们的议论对他产生刺激,之后再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接受教育和处理。
  
  这一处理见证了教育者的智慧,给人以启迪。
  
  遥想当年,笔者身为学生时,曾经在课堂上抓住化学老师的名字玩了个恶作剧,遭致一顿训斥;及至成为教师后,遭遇过N次来自学生的恶作剧,如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肖像漫画,背后被学生叫绰号等,但因为有过学生时代的那次教训,我一般不会严词厉色地训斥学生,要么一笑置之,要么开个玩笑“借题发挥”应付了事。
  
  诸如此类的恶作剧每时每刻都在校园上演着,凡是教师都或多或少遭遇过恶作剧。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这类恶作剧呢?勃然大怒,体罚学生,肯定不行。但遗憾的是,被恶搞的教师很多选择了这种处理方式。如广东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学生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于是怒火中烧,遂下令让学生互扇耳光,自己接着再打。(2007年12月11日《广州日报》)另一则发生在甘肃靖安中学,2003年3月9日晚,初二(3)班的王华喊了声该校总务主任刘老师“刘眯眼”的绰号,被刘暴打一顿后因故死了,其父亲因不满法院判决,遂割下儿子的头颅,提着它去见校长。(2005年7月9日《重庆晨报》)诸如此类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校园悲剧不在少数。
  
  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学生恶搞,不闻不问。明智的做法是:
  
  首先,放下师道尊严,不把自己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神。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教师非常看重自己在学生中间的人格尊严,绝对容不得学生的不敬行为,哪怕是面对学生并无恶意的恶搞,也会大发雷霆,小题大做。潜意识中,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个体,说白了,就是师生之间并未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没摆正位置,往往会将学生的恶作剧看作是对师道尊严的冒犯,非严惩不能泄心头之恨。
  
  其次是要明察恶作剧蕴含的教育信息。任何校园恶作剧都不是无意义的,它们或多或少都深藏着某种深意。以绰号为例,如学生叫某老师“欢喜佛”,则表示其很受学生喜欢,意味着师生关系很融洽;如管某位老师叫“拿摩温”“李莫愁”,则表示学生对其严格的管理很反感,有意见。再以本案例来说,何文之所以玩PS的网络恶搞,目的就是“想延迟开学”,也即是“开学综合症”的表现,教育者应及时捕获此中教育信息,为我所用。
  
  再次是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对无恶意的恶作剧,最好是用幽默诙谐甚至自我调侃的方式化解,借此巩固和发展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不怀好意的恶作剧,应以批评教育为主,慎用惩罚;对已造成恶劣影响的恶作剧,如上述这起,就应该像该职校那样,先让事实说话,再对事件进行冷处理,待肇事学生有所反省后,再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
  
  如何处理恶作剧,事关教育者的胸襟气度和教育智慧,处理好了,能化被动为主动,改善师生关系,搞不好,则会加剧师生冲突,危害校园生态,切莫意气用事。
  
  文/王学进

来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2/21/32778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