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频频出现的雷人规定让男女生交往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还是男女生交往的现状确实到了要让这些“奇思妙想”出来“亮瞎眼球”的地步?总之,层出不穷的奇葩规定带着本身不能自弃的滑稽和调侃走入公众的视线,赚下点击率,也留给公众满心的忧虑:这些规定的出台究竟是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体现,还是无视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功利心使然?
不管从学生的成长角度,还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男女生的交往都是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后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之所以成为学校避之不及、强行封杀的对象,并能够让“对策”落诸纸面,正反映了学校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为升学率是瞻之下,必然会催生出“选择性教育”,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其成长的全面性,只重视能够为学校“营利”的知识教授,忽视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
这也正是“教育的物化”和“人的空场”的体现,这两个现今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教育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前自惭形秽。面对男女生交往问题,学校正确的态度,是将其视为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例如通过讲座,解疑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男女交往的分寸,意识到正常交往的意义,也意识到学校教育的良苦用心。
用冰冷的“禁止”作为防止问题发生的撒手锏是学校懒政的表现,将正常的男女交往视为“洪水猛兽”妨碍的是学生健康的成长,不考虑学生感受的独断专行是对教育理念的亵渎,而一味站在道德制高点发号施令和颁布规定,则会削弱学生独立决断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于强力之下生存的个体,强大的惯性让其成为规定和制度的附庸、仿若被设置好程序的机器,离开命令就无所适从,这是教育莫大的耻辱也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一旦脱离了环境,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试问:他们又该怎样应对大千世界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教育界极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以及教师应该坚守的“正面教育”的原则,其相同点都是呼吁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不再让学生的成长让位于升学和成绩;不再让学校的强制规定成为学生行动的圭臬;不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知识的容器。而是真诚地倾听学生的诉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明白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达到教育引人向善的目的。
摩登时代里的霓虹灯让人看不清来路和去处,工业文明下的流水线让个体沦为机器的佣人和奴仆,但不管斑驳陆离的世界使用怎样的奔跑速度,教育事业都应该始终守住自己的禾场,坚定自己的理念,稳住自己的脚步。因为这是一项塑造人心的工程,不是一项用来炫耀功绩的战役。它容不得懒政、容不得攀比,更容不下功利,而只接受爱和因为爱而有的接纳和包容。
文/田佳玮
来源:红网
作者:田佳玮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