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反响、反差、反思:“绝对忠诚”何以称“绝”?

来源:红网 作者:画山论见 编辑:司马清 2014-05-04 13:58:4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湖南卫视“绝对忠诚”节目快速走红,表现不俗、收视不凡、反响不错。仅就网络传播来看,“绝对忠诚”、“人民科学家”已经成为网络热词,相关评论在微博、微信等互动社区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在红网等专题网页上相关视频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有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200余家网站予以报道。“绝对忠诚”为何能够独领风骚、令人叫“绝”?
  
  一是定位之“绝”。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在观众对主旋律题材极度挑剔甚至略显反感的当下,一个纪实类访谈节目要想脱颖而出,实现“绝地反击”,引发受众强烈共鸣,就必须能够吻合他们心里的需求,撩起他们心中的情愫。“绝对忠诚”采用纪实手法精心制作,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一群担负着国家使命的人民科学家,通过展示其与普通人的强烈“反差”,诠释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样一个定位,在传统访谈类节目中堪称一“绝”。
  
  二是创意之“绝”。想要探究“绝对忠诚”缘何会如此之“火”,得先从其创作的大环境说起。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有着切身感受,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却开始大行其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桩桩件件都让人感受到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人生价值的缺失。而今在媒体频频曝光所谓社会丑恶面之时,“绝对忠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镜头聚焦于一群坚守理想、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其独出心裁的创意确实令人叫“绝”。
  
  这种聚焦并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自始自终、鞭辟入里。在“绝对忠诚”的镜头里,车著明老母亲住在乡下,一日三餐做饭用的火膛连个灶台都没有,而他却拒绝了某公司年薪40万元的邀请。狼心山下航天人杨红兵、戈壁沙漠游侠屈建军、“候鸟”科学家汪思龙、冰原上守望者吴通华、天山来客李兰海……这些可敬的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艰苦的科研岗位上,堪称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典范,更是引领时代主流的标杆。湖南卫视原汁原味地将其故事搬上银幕,让其事迹曝光于受众面前,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反差,令人反省、反思,进而矫正社会认知。这样的“绝对忠诚”,不啻于一部引人入胜的“励志片”,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警示片”。
  
  三是制作与传播之“绝”。湖南卫视摒弃了与先前千篇一律的“记者举着话筒与被采访人一问一答”形式,利用高速摄影等特种设备,致力强化镜头语言的叙述性与感染力。观众看到了浩瀚高原戈壁,风卷狂沙,鹰击长空,猎猎旌旗,这种没有摆拍、没有提前导引、没有虚假陈述的做法,愈加强化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对于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应用,湖南卫视也是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绝对忠诚”在制作与传播上如此之“绝”,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卫视制作的“高大上”与网络传播的草根性在“绝对忠诚”中得到完美结合,从而让人印象深刻、记忆久远。
  
  四是价值引领之“绝”。巴尔扎克说过:“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从“绝对忠诚”中,我们能够看到科学家身上始终凸现的一种力量,就是为了理想信念可以把自己逼上“绝境”,“只能向前不能转身”。科学家们用其对自己“绝”、“狠”诠释了对科学、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这种力量感天动地、无坚不摧,能够给人以绝对震撼,继而倒逼着人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需要与其相配套的道德基础。在反思当下客观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失范问题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已经认识到,“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执法等技术层面,而是我们个人价值的缺失”。重构这些基础价值,重塑这些道德理念,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绝对忠诚”的最大之“绝”恐怕也就在于此,即通过展现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强烈反差,来激发受众重塑个人价值、提升社会道德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相信这才是受众从“绝对忠诚”节目中得到的最好启迪。
  
  约翰·邓恩曾经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敲响”。“绝对忠诚”聚焦一群伟大而平凡的科学家,他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科学、忠诚于信仰,用镜头的感动填补了我们的价值缺失与精神空白。这种浸入骨子里的“忠诚”,若能成为社会信条,将有助于我们坚定自我、放飞梦想、成就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画山论见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5/04/33398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