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找和完善自我的原野

来源:红网 作者:赵卫峰 编辑:王小杨 2014-06-24 00:02:25
时刻新闻
—分享—
  【A】
  
  长诗写作颇费心机和极具难度,它通常是激情之后的智性抒情,吴昕孺不仅迎难而进,而且对长诗的常见问题较好地进行了处理,这份才情与心情,与《原野》这个书名非常合意。
  
  “原野”在今文化视域里可谓多义和常用,昕孺未给诗集采取“抢眼”的名字,大约也透露他的性格与观念,静态的时空、未被破坏污染的自然区间……一种开始、曾经或是蓄存——“原野”,这个词,这个在当今时代仿佛与繁忙、被动和蒙尘的我们逐日疏远的地方,其实多么诗情与画意。
  
  吴昕孺的“原野”,显然并非实指的某地而是某种方向或可能的目的地。一种在陷落与上升之间反复起着平衡与缓冲作用的想象时空,理想与情感的容身之处、栖居之所。这也意味着,昕孺既能从容淡定,又葆有人到中年后易失易变的激情与求真意识。
  
  朝着这个方向、目的地行进的过程,是身的经历也是心的感应,它构成并有效地支撑诗人的精神图景,这过程是兼容、宽容的,当然也是过滤和选择的。容与择,是一种“寻找”,“去寻找我们遗失的梦境”,它可能是“本能与感官交织的图案”,“熟悉的地方”,“那里存放着我们的裸体”,“周围是夜晚、群星、松林和潮汐/远去的马蹄,以迅如闪电的疾行/让原野颤栗不已”(《南方,南方》),又或许是“长春巷”、“石头”,上升或“陷落的十月”。
  
  “十月”对于昕孺显然具有很特殊和重要的象征意义——无论这是预示着即将来到的金黄的收获与回味,或是枯黄的失败与过去,十月在此都作为一种时空界面充分衬托出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与其敏感的心灵随时相应。
  
  如果说“十月”是“原野”的中心区域,那么上升或陷落,换言之也就是一种“平衡”的反复,与时间(十月)有关的这两种动态,是进入和推动《原野》的关键词,由此统领来看《原野》,便能找到合适的距离,来测量和理解到诗人的轻吟、悲歌和变奏曲,这些由时光、爱、梦境组成的材料,让诗人的记忆、纪事与纪念在反复的缅怀与判断中,充满深度的矛盾感,文本的丰满也自然而然。
  
  于是,我们能感到,“原野”也是“原来”,是诗人本身、诗人之心,它纠结于遗失的美好,更欲通过梳理达到自洁自律与自我完善。而作为诗集的《原野》对于诗人则是标志性的,它表明昕孺的写作进入到了新的成熟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B】
  
  人人都心存一个亦真亦幻、大小不等、层级不一的“原野”,但并非人人均能有效审视和描述出这实在或可能存在的“原野”,吴昕孺的创造力由此集中可见。
  
  一般而言,大作难顾细节,从阅读上会产生遗憾,昕孺的把握与处理却是值得借鉴的。从结构方面看,长诗《原野》粗看是一个整体,近视则可为诗组,再微观之,便是可以独立自在的首首短诗;就诗组而言,各首诗自有主题与内容,又仿佛近邻或亲戚,相互间有着内在联系。如此看,《原野》其实也就是无边界的容器或承载物,却自然敞开,阅读角度可以自由调整,从任一首诗都可以介入且不会产生阅读障碍。
  
  此外,昕孺通过对“时间与人”、“地理与人”关系的强调,巧妙将“情感与人”若明若暗地呈现其中,这情感,则以“爱”为主线,这爱,则处理得相对“模糊”,既有对个人爱情的澄清、梳理和叹息,又有普遍性的对人、对物、对身外世界的大爱及人之常情。从中可见诗人文化底蕴的积累度颇高。在表达上,其场景摄制、空间描绘等的综合运用与呈现,使《原野》与传统长诗常见的主观感慨、神性励志和远离时代环境的倾向不同,也在相当程度上有效距离于抒情的清浅与泛滥调式,昕孺使他的作品不仅“有内容”,平添多维与可读性,他更让这内容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其实,有“实”的基础,诗歌更能接近高度的纯粹的“虚”。《原野》在此清醒地规避了那种被人为拔高的临空蹈虚、装神弄鬼、堆砌知识、傲慢表态的长诗写作。
  
  吴昕孺的创新还在于,他把个人经验与现时发生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个体记忆基础之上,无意中也成了同类群体的代言人。他所“说出”的关于爱、关于永不可终的成长、存在的身份、现实环境……都在个人性的基础上具有可以共鸣的普遍意味,亦可说,作为个人史的《原野》既是诗歌的,也是小说、散文的,还是历史的。
  
  “清醒”对于一个纯粹的诗人永远是重要的。《原野》的“序曲”为:“你懂得它/便拥有它/你不懂它/它依然在……”,“终曲”为:“你懂得它/它就是你/你不懂它/它仍是你……”始与终,淡静地呼应,这呼应不仅是文本结构方面的,二者间,是三千多行的“原野”,自律与自洁的清醒者,可以经过、穿越,回到“原来”的“我”,像昕孺那样,在持续的怀疑与释然之间,在必须的陷落与上升之间、之后,继续朝向“原野”的深处或下一个“原野”:可能的素朴家园,最近也最远的自然。
  
  (赵卫峰:1971年生,白族,诗人,评论家,贵州民族学院文学客座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曾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贵州十大影响力诗人。曾获贵阳市政府文艺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赵卫峰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6/24/338374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