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985”、“211”工程废止传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教育部迅速辟谣称,“985”、“211”工程不会被废除。在此过程中,广东高校则显得比较淡定。因为从今年起,广东本科院校的经费分配再也不用看学校名号、大学排名,唯一的指标就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办得越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11月15日《羊城晚报》)
当大家在热议“985”、“211”存在的问题,以及被废除后的好处时,教育部浇了一盆冷水:“985”、“211”工程不会被废除。虽说这盆冷水浇灭了讨论的热情,但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不容忽略。一个断章取义的传言,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依笔者之言,教育部的回应不应是问题的终点。不妨把民众的热议当作一面镜子,看看“985”、“211”的来路,也好照亮其去处。
“985工程”,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211工程”,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目前,“985”有39所学校,“211”有112所学校。
建设这两项工程没有错,问题在于国家给的优厚“待遇”,这也是讨论的焦点。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教学资源,被列入其中的学校都享有先天优势,而且是集中了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换言之,通过国家的资金投入,吸引了地方和社会的资金流入以支持这些学校。
但是也不难看出,“985”、“211”工程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而为社会发展和科教兴国做出的强国战略。实践也证明了,这些重点建设工程在这条路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大学的快速发展,而且不断向世界水平靠拢。
问题是,一定时期内的积极意义,只是这个时期之所需,应该看到,其弊端也随着时代的脚步逐渐被放大。
其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这也是最受诟病之处。上世纪经济落后,很难做到高校同时起步、共同发展。让一部分高校先起步,基数小,发展起来相对容易,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高校。但是,时代不同了,GDP都第二了,同样是教育,同样是高校,同样是莘莘学子,为何不能公平公正的配置教育资源?在名声已经传出去,或者也可以说已经跻身世界高校前列的当下,应该注入新时代的元素。是时候反思如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以及如何完善教育机制,使人才和教育均衡发展了。
其二,重点名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受歧视,这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出门找工作,不仅看学历,还看“出身”。虽然教育部明确了“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这种潜规则根本根除不了。更何况,重点高校毕业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比普通高校毕业生优秀,谁不愿择优录取呢?
可喜的是,教育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等透露出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要“淡化”两大工程建设。
但是何不彻底一点儿呢?像广东一样,把高校改革付诸实践,改变评价系统。以学校的综合实力为指标,学校办得越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想必,高校越想办好,就要把高校内部去行政化,把行政和学术的界限划清,防止教师“三奔一荒”,即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从过去两大工程的建立与发展,到今天引发的废除热议,应该从这一面镜子里看到广东高校的率先改革,看到“身份标签”引发的教育失衡和就业歧视。允许高校差别化发展,如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人才分流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是正确的一步。但是不能厚此薄彼,在资源上偏袒一方。如何把深深烙在大家心里对两大工程的刻板印象,及对其他普通学校的偏见心理淡化和抹除,这也是当务之急。
文/雷彦鹏
来源:红网
作者:雷彦鹏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