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等,在过去还有一个别名叫“放虎归山”,也就是说,这些人从看守所、监狱放出来了,事实上就处于监管的“真空”之中了,也就基本等于刑满释放了。而“电子脚镣”的运用,将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有助于规范这些犯罪分子的行为,提拔公众的法治信心。
所谓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它和缓刑、监外执行等制度一样,本意是体现刑罚的人道主义,也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积极改造。而且,从刑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对他们有一定的监管措施。像缓刑、假释等犯罪分子,都要服从监督管理,按照监督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和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要事先报批。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人员人力、物力有限,他们的监管权限有限和责任心缺失等等原因,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事实上变成了“放虎归山”,他们除了例行的登记外,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监管。许多犯罪分子甚至在缓刑、假释或者监外执行期间再犯罪。
“电子脚镣”有利于加强对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犯罪分子的监管。据介绍,“电子脚镣”其功能并不像传统的脚镣那样用于限制被监控者的迁移自由与行为,而在于确保被监管的对象始终处于可监控的物理范围内。而且“电子脚镣”一经佩戴,无法完整性摘除,监管机关可通过“电子脚镣”内含的GPS芯片和SIM卡实时追踪佩戴者的踪迹。如此,一来,监管者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被监管的对象的行踪,看看他有无违规行为,防止其进入一些特定的场所和接触特定的人员,预防新犯罪的发生;二来,监管者足不出户可以知晓监管去向,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三来,给被监管者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在家也认真接受改造。
当然,“电子脚镣”只是一种科技产品,要真正实现加强对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犯罪分子的监管,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在推行“电子脚镣”的同时,首先还是要大力建设监管队伍,壮大社区矫正的队伍,提高人员的素养和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其次,还是要将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犯罪分子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如果公民要求申请被监管对象的“电子脚镣”的信息,在适当情形下应当许可。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涛
编辑:夏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