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深圳大鹏新区葵涌二小英语教师袁老师却无法返回工作了11年的教师岗位,她与另外7名临聘老师于7月10日被学校以投票淘汰制的方式表决后解聘。“难过的不仅是失去工作,更是对我们教书生涯职业成果的否定!”袁老师说。(9月14日《京华时报》)
要说深圳临聘教师是个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倒也不为过,因为在数年之前一方面是学校扩建、年级扩班、教师扩招,另一方面却又囿于教师编制数量限制,这样的两难境地直接导致了临聘教师数量的极速攀升。而近年来,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现象的加重,临聘教师供大于求,曾被当成“香饽饽”的临聘教师如今又成为了各个中小学的累赘。
早在2008年,就已然可以嗅出对临聘教师的圈定整改味道。根据《广东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珠三角用一年、欠发达地区两年内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并要求各地区“从2008年9月1日起冻结代课教师名单,不得招收新的代课教师,不得出现空编和代课教师并存的现象”。此举重要的意义在于逐步将教师管理引入正规化的轨道,但更为现实的目的是在于关闭临聘教师的进入通道,避免在未来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免得重蹈覆辙。
不难看出,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下力气解决临聘教师问题,通过“代转公”考试解决部分临聘教师身份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因为仍有大量的临聘教师存在着,并且比例远远超过了《深圳市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临聘教师的比例不得超过事业编制15%至20%的比例规定。于是乎,就产生了一个最为令人头疼的问题,多余的临聘教师该何去何从?
按照深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临聘教师招聘管理专项检查的要求,6月12日前要对临聘教师超过比例的学校全面整顿。限期不改,对校长问责处理。既然上级规定严肃,学校当然只有执行的份,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只能忍痛割肉,来个直接解聘,只不过为这个解聘戴了个美丽的帽子——“投票淘汰制”。
与其说是投票淘汰制,倒不如准确地说叫“规定淘汰制”,因为无论投票者如何投票,按照规定总归是有相当比例的临聘教师面临解聘的难堪局面。也许,眼下需要争执的已经不再是临聘教师与编制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临聘教师这个饭碗。诚然,按照《合同法》等规定,学校可以按照合同规定解聘教师,即便违约或者违法解除,也不过是赔偿金了事,而临聘教师需要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固定的收入而不是一份微薄的赔偿金,这恐怕才是问题难达一致的根本原因。
临聘教师目前处于的两难境地正如此言:既享受不到娘家人教育部门的恩惠,亦投入不到婆家人学校的怀抱,有人将临聘教师比喻成三尺讲台上的“流浪儿”真是恰如其分。学校与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承载的社会职能和价值不同,教育更为注重的是人文情怀,不能需要的时候把临聘教师当成座上宾,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踢开撇清关系,这些都不该是教育部门应有的本色。恰当的做法,一方面是财政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盘活临聘教师资源,继续在适当的岗位发挥热量。适当地将编制向临聘教师倾斜,缩小临聘教师比例。另一方面,对被解聘的教师给予更为合理的经济补偿,而不是死板叫条的法律赔偿。或者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临聘教师创业或另谋职业,以期进行合理分流,化解矛盾。
文/高创
来源:红网
作者:高创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