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树立正确的“誉言观”和“毁言观”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李飞 编辑:司马清 2016-04-13 12:02:47
时刻新闻
—分享—
  据《资治通鉴》记载,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偏听偏信,而是明察秋毫,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堪称古代为政之典范。
  
  誉言和毁言,有善恶之分,有真假之别。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真情的赞美和假意的奉承,也会听到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诋毁。对领导干部而言,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小到事关一个单位、部门的风气,大到事关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誉言观”和“毁言观”尤为重要。
  
  誉己不能失迷。古人云:“官场陋习,乐于见长,不乐于见短,喜顺恶逆”。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听好话,听奉承的话和歌功颂德的话,当然这也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喜欢天天听到批评,受到训斥。誉言既有真诚的赞美之词,也有虚伪的巧言令色。好听的话诚然悦耳,但长期浸泡在糖衣炮弹之中难免不飘飘然,自我陶醉、自我迷失甚至自以为是。过多、过分的誉言犹如精神鸦片,使人容易产生幻觉,觉得自己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总是高人一等,他人总是稍逊一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久而久之,不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虚情假意的恭维话、言不由衷的违心话、令人肉麻的奉承词,听着固然悦耳悦心,但最终证明这些是害不是爱。因此,领导干部对誉言要保持充分的冷静。
  
  毁己不能失聪。生活中,对自己的誉言会比较多,毁言也不会少,在于能不能听到。毁言分两种,一是批评的话,二是诋毁之词,总之都属于“不悦耳”的话。后者大都可以一笑而过,置之不理,适当的时候可以澄清是非。而对前者,领导干部就需要有虚怀若谷的宽容、海纳百川的雅量以及从善如流的智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顶天立地的伟人,叱咤风云的英雄,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出那样的纰漏。古之治天下都能虚心纳谏,“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取谏之鼓,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何况今人乎?批评者不可能都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言辞委婉,富有艺术性,很多时候是直抒胸臆。领导干部面对批评不能充耳不闻,而应该洗耳恭听,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面对毁言不能失聪并不意味着要打击报复,一些领导干部老虎屁股摸不得,面对批评动辄恼羞成怒,将批评当成忤逆,当成否定、诋毁,甚至闹出以莫须有的罪名跨省抓人的笑话。
  
  毁誉人不能失察。一些领导干部日理万机,不可能事必躬亲,也很难做到对每个人都熟悉。因此耳边时常会出现各种声音,对某事的评判,对某人的毁誉,如此云云,这时候就值得警醒了。一些同志在工作中如同“即墨大夫”,像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不求闻达,甚至可能会因成绩突出树大招风而招致毁言;也有一些同志好比“阿大夫”,不务正业,上蹿下跳,走路子、跑关系,笼络周围的人,反而博取个好名声,誉之者甚众。对这些情况,作为领导者不能失察,更不能偏听偏信,听风就是雨,而应多听取各方意见,多了解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杆秤,手中有标尺,不让“即墨大夫”吃亏,不让“阿大夫”得利。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李飞

编辑:司马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