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艾滋儿童”上学难需全社会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易木 2016-05-18 00:08:4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宁乡县流沙河镇高山村11岁的女孩莎莎,本应该读小学五年级。两年前被确诊出艾滋病后,因其他学生家长的异议,莎莎无奈转到离村子七十多公里的县城一家民办小学上学,但在病情泄露后,同样遭到了其他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再度失学回家,由学校老师单独上门授课。(5月17日《新京报》)
  
  “艾滋儿童”被拒之校门早已不是新闻,就在去年,因输血染“艾”的河北女孩婷婷,虽然此前打赢了被称为“河北艾滋第一案”的官司,却因不少学生家长持反对意见,依旧被当地高中拒收。而今这一幕在11岁的女孩莎莎身上重演,原因同样是其他家长的异议,足见“艾滋儿童”上学路的艰难。
  
  应该说,莎莎所在的学校一直在帮她,为了打消其他学生家长的顾虑,无论是座谈会上的苦口婆心,还是不厌其烦的家访,直至请艾滋专家到校解惑,可说是用尽了“十八般武艺”。然而,尽管老师们足足为她“抗争”了一年有余,却无奈照样敌不过顽固的偏见,终至“败下阵来”,不得不让莎莎休学回家。
  
  其实相比婷婷,莎莎还算是幸运的,去年的婷婷,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然学校迫于偏见及家长压力,连名都没让她报,更不说跨进教室念书;而莎莎所在的学校,无论校长还是老师,都称得上“担当”二字:即便在莎莎同班同学纷纷转学、只剩下五六个的情况下,学校在不得已间依然考虑的是为莎莎转学到七十多公里外的县城一所小学,以保住这个可怜孩子学习的机会;就是在莎莎休学后,校长也依旧定时送课上门,也算无愧于心。
  
  不过,老师们为解困局,替莎莎开教学“小灶”之举,其实也并非上策:道理很简单,莎莎想要的不仅是读书,还有与众多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光。然而,又谈何容易?一旦莎莎归校,则意味着其他小朋友的离开,就如水火不容一般。显然,要让莎莎回归正常孩子的学习环境,非学校不为,而是无法,起码在当下,实难办到。
  
  其实,不少学生家长心里也很矛盾,尽管很同情莎莎的处境,也懂得“艾滋儿童”应享有平等权利,甚至还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染。然而,在他们眼中,艾滋病太过可怕,万一传染孩子,可就是天大的事。事实上,不只家长恐“艾”,就连老师也是如此:譬如,一位曾给莎莎单独上语文课的年轻女老师,去了两次,就因害怕打了“退堂鼓”;到莎莎家看望的村民包括老师,不敢留下吃饭,甚至连她家的水也不敢喝。可见,要消除阻碍莎莎上学路的障碍,远非朝夕之功。
  
  也就是说,若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包容,那么,摆在莎莎面前的道路,眼下只有一条,即仍然让学校给莎莎“开小灶”。但此显然只是权宜之计,即便是那位至今还在坚持为莎莎授课的校长,也直言“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正如莎莎的爷爷所说,就算能把小学阶段坚持下来,可初中、高中、乃至今后,又该怎么办呢?
  
  应该说,莎莎所遭遇的上学难,是所有“艾滋儿童”都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计57.5万例,其中通过母婴传播患上艾滋病的14岁以下儿童有8000人左右。而据相关学者在2007年针对黑龙江、河南和北京三地582名学生家长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1%的家长同意自己的孩子与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同班学习。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似莎莎这样的“艾滋儿童”,要真正融入社会,从而享有平等学习的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普及、更深入的艾滋病知识科普;需要现代文明的前行以及整个社会的包容;需要更多的社会团体及公益组织携起手来,竭尽全力,做好帮扶;更需要所有的老师及学生家长们,从自己做起,共同去为“艾滋儿童”营造一片爱的天空。因为,在号称现代文明的今天,出现“艾滋儿童”无学可上的悲剧,实在为社会之悲、文明之痛。
  
  文/徐甫祥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5/18/398607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