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家上学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而言,家的意义远远不只是休憩的港湾,更是一个探索新教育方法的乌托邦。这批特立独行的小众家庭,在通往各自理想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尽管他们奋力挣扎,但大多数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11月23日《新京报》)
虽然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最主要来源,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相比而言,教育职能的专门性、教育作用的主导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为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我国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也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有学生和家长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一片质疑声中“逆风而行”呢?据民办非营利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发布《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约有1.8万名学生在家接受教育,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占比54.19%,其他与教学进度、教学节奏等有关的因素占21.23%,真正是孩子主观原因的只有10.62%。
“一言不合就回家”,这真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误会过深而夸大其词吗?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常常遭遇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一种是教师打破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育传统,把更多的教学内容留在了课后,很多学生不得不走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里;一种是作业太多,有些也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动不动一课的单词或一篇课文抄写十遍二十遍,尤其是初中生做到十一二点更是家常便饭。比如,日前就有媒体披露浙江宁波的一些学生一个月的补课费在4000元以上,而去年福建泉州的一位老师竟要求学生将期中试卷上的错字抄写500遍。而让人心生恐惧和倍感无语的是,这样的现象绝非个例。
虽然刘如松通过“在家学习”获得两个本科学位的传奇不可复制,虽然很多家长明白自己的文化知识与北大毕业的张乔峰相距甚远,虽然有些孩子最终只能和李铁军的女儿李婧磁一样相当普通,虽然对于未来的出路一片茫然甚至不敢去想,但他们还是以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来逃避变味的学校教育,哪怕最终只是一次无畏的抗争。
而我们也不得不去反思,现行的学校教育究竟为何如此“逼人太甚”。不要以为只是少数,在这1.8万的数字背后,一定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采取了隐性的沉默方式消极面对。当一部分人为一组组光鲜靓丽的教育教学数据而欢呼雀跃享受教育的幸福时,一定也有另一部分人苦不堪言成为他人幸福的筹码和牺牲品。如此“零和游戏”根本不能代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相反,急功近利的色彩越弄,教育与老百姓的距离越远。
很难想象,当社会公众对教育如此膜拜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教育究竟为人们带来了什么。怕只怕,教育的本义被断章取义,老百姓的教育需求被移花接木。
文/卜新国
来源:红网
作者:卜新国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