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寨巴黎:若文化可复制,则心灵至悲哀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夏熊飞 2018-02-07 00:05:4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英国一位摄影师发现杭州有一个“天都城”,这里不但有100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大到凡尔赛宫,小到路灯、雕塑、园林都一应俱全、真假难辨。于是,他做了一组对比照,直呼此城与巴黎“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实际上,在距离天都城2个小时车程的上海,还能找到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风格的小镇。而在国内,至少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所谓“不出国门便可畅游世界”的美好愿景似乎一瞬间被中国山寨神术所实现。

  可悲的是,文化不能复制,城市呼唤本真。即便山寨巴黎以假乱真,却依旧不可避免开满KTV、中国超市和早餐店,依旧不能罔顾中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观念而狗皮膏药式生搬硬套。山寨背后的“西方城市”,显然要继续存活在现实环境和建筑思维的框架之中。

  毫无疑问,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见证和先导,一座标志性建筑往往会上升为城市的标签和名片。有人选择全盘复制西方风情,以期将城市塑造为独树一帜的西化模本;有人选择以西方建筑特点和艺术精粹为支点,有机融合入城市内部。可以说,两条路径,后者比前者更加明智。

  一方面,城市文化根植于千百年来沉淀的民族心理、生活习俗,不仅难以被外界“假古董”撼动,更难在表皮化的复制中得到大幅度文化改造。山寨的巴黎、柏林,千城一面,甚至被当地市民弃为“空城”“鬼城”,已经折射出,生硬山寨与城市自身生发的文化格格不入。苍白的赝品,空洞的建筑,恐怕终究都会归于落寞与边缘化。

  另一方面,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脉络,一部城市建筑史,就是城市变迁、沧海桑田的镜鉴。无论是开平碉楼还是客家土楼,无论是家祠宗庙还是亭台轩榭,都是土生土长、起于累土的中国传统建筑,吻合国人审美情趣、民俗民生。

  依群体心理学的说法,“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其中一个巨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稳定与求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想,盲从不是平衡,复制不合时宜。一味媚外只能造成文化搬迁,而非文化良性发展;纯粹地模仿只会徒添城市建设的无谓伤疤,而非给市民带来民生福祉。

  回过头来,看看此前申遗的良渚古城、北京市中轴线沿线整治,在一片“石屎森林”中去深挖深厚的历史馈赠,去填补我们心中早已缺位的文化自信,或许比山寨来得更为紧迫,亦更为有效。但我们可以肯定,假若文化复制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捷径,则我们浸养多年的文化之心、文明之心会有多么可惜,又多么悲哀。

  文/刘浩田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2/07/45508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