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家,打开清明节的正确方式

来源:红网 作者:宋沅君 编辑:夏熊飞 2018-04-05 20:20:09
时刻新闻
—分享—

  清明节到了,游子诸君,你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今天的城市客,已经很难得在大好的春日回归故乡了。工作节奏日渐加快,生存压力从未减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正是新的起点,是全心奋斗和活力生发的季节,难得的一个假期,往往变成休息日、整顿日、出游日。而那些跨越山水、回到故乡的人,则是以行动传承了一种坚守,以态度诠释了一种尊重。

  回家,应该成为打开清明节的正确方式。家是每个人生命的来处,灵魂的归处。时代前进了千百年,清明仍以那一丝纯粹的温暖、那一份古老的柔情,牵引着我们回家的脚步,这是传统的意义和魅力。洒扫青坟,给旧墓添一抔新土,是为了告慰逝者,追思先祖,感恩亲情。携亲朋好友,到大自然中寻花赏春,是为了化解压力,面向新生,净化心灵。清明时节,我们一边寄哀思,一边沐春风。我们思考生死之道,辞旧迎新,哀死事生。为了这份寄托和表达,必须先回到家,在父母亲情的维系和经营中,宣泄,放下,然后轻装上阵,投奔新的世界和生活。

  自古以来,清明就是归乡日,也是团聚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化为灵魂回归的一个时间节点。不要担心京都的风尘会沾污我的白衣,清明时节我还来得及赶回老家。尽管为求取生存功名而漂泊异乡,饱尝羁旅风霜之苦,但凭人事恶浊、世味浮华,都不会使我堕落沉沦,只要及时还家,一切伤痕都会治愈。“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一年中难得的亲朋团聚,就是清明“胜事”。“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又是一年清明,岁月匆匆,曾经相聚的人,却各散天涯,只能彼此思念。“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怀念清明节家乡的吃食,以及跟我分享吃食的亲人。

  清明的乡愁,正如这一季的雨,有时倾泻而下,突如其来,有时淅淅沥沥,无处不在。我们离开故土,走得越来越远,大多数时候竟回不了家。在今天这个社会生活随时发生巨变的时代,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在发生不可忽视的变化。即使不回家,我们也有其他方式来度过清明,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沟通,这是节日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包容和吸纳。传统也在与时俱进,身受传统泽被与浸润的我们,也应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更为庄重的心情对待传统。对传统缺乏敬畏之心,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表现淡漠,对节日习俗不再遵循,就会丧失立身之本,将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回家,是情感需求,是不忘初心,是践行担当,是凝聚个人力量为节日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是清明主流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形式。

  清明在即,须早日还家。清明的感召力,在于弘扬生命价值,提倡对生命的思考和认同,使现代人从物质的喧嚣、信息的洪流中抽身而出,面向精神皈依,洁净自己的心灵,这是清明之使命。回家,于是变得更为重要。从故乡追溯生命的开端,刻画精神成长的轨迹,建立内在发展的秩序,从祭扫和省亲仪式中完成对自身的认同,这是传统呈现的另一重意义。

  在长长的、书写清明归思的名单上,最广为人知的是杜牧的《清明》。诗人独自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看到安史之乱后的北方农村,荒草千里,十室九空,无数家园被毁,不由得写下了“路上行人欲断魂”,极言在现实映照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思家者,皆为客。“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漂泊的人对清明归思体会最深。“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离愁别绪泛心头,清明时分最折磨。“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如果日子这么寂寞清苦,不如回家。“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野外无人祭奠的荒冢令人一时哀叹,感慨死生寂寞。当一个又一个亲人住进了坟茔,记得清明回家,不要让他们觉得寂寞。

  文/宋沅君

来源:红网

作者:宋沅君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4/05/45961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