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孤独死的明天”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在敲响警钟

来源:红网 作者:杨嘉琪 编辑:田德政 2018-12-24 23:37:56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日本孤独死的现状将是中国空巢青年的明天”这样的话题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和议论,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性格孤僻又主张不婚主义的我,好像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只不过是通过制造焦虑,来达到鼓励生育目的的手段而已。

  所谓“孤独死”是指独自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特别是指发病后不呼救而死亡的情况。在如今单身率攀升、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日本社会,“孤独死”已经成为日本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对于中国,这样的问题也即将成为现实了。

  当下的中国社会,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家庭观念淡漠、城乡对立、流动人口等等都早已成为普遍的热点问题,而这些也正是在日本导致“孤独死者”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日本,除高龄人群之外,40至50岁中年“孤独死者”不断增多,对此日本淑德大学教授结城康博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就是日本未婚及离婚后独居人群比例不断上升,再加上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很多人喜欢独处,不与亲戚、朋友过多往来而渐渐淡化人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无缘社会”。

  如今,这种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关联渐少的社会现象在中国也渐渐开始显现,并且不仅关涉无人养老的“空巢老人”,而是已蔓延至不同年龄段的各个人群。尤其是当下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在计生政策下出生,社会极速变化和房价高涨的压力中谋生,为了渴求更多生活和精神的自由,而主张不婚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又疲于各种人际交往。因而还衍生出一些新的词语,如“社交恐惧症”“佛系青年”“死宅”“不婚族”等等。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孤独的美丽唯有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才能享受”,大概年轻时候的孤独总带着一些理想化的色彩,觉得不顾及任何人看法而独自生活着的状态是一种通透的表现,但是真正跨过生命抛物线的顶点后,迎接即将到来的苍老与死亡,发现只能一个人独自面对时是否又会有一些未知的恐惧心情呢?

  “52岁的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化成了一滩肉泥,但是没人知道他在死前的挣扎”,这是NHK电视台纪录片里的对某个“孤独死者”结局的评价。这样的结局对于如今人情冷漠的中国社会并非是不可能,如果人们总是逃避交往、逃避感情的羁绊,甚至抛弃共情能力,不愿再接受别人的关心,也懒得去同情其他生命,这个庞大的社会终究会被变成无数个冷漠的孤岛。

  其实,孤独是一直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因为恐惧无人理解而拒绝交往,结果却导致更直接的孤独和冷漠。愿未来,我们可以走出恐惧、无缘孤独,在温暖的交往中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文/杨嘉琪

来源:红网

作者:杨嘉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24/479944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