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交换礼物,家长需与孩子一起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谭楚妍 编辑:田德政 2018-12-30 16:39:4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新年临近,一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们准备礼物在联欢会上交换,本想让孩子画张贺卡做礼物的王女士看到别的小朋友精美的礼物,赶紧去超市买了只百元左右的乐高恐龙。(12月29日《北京日报》)

  据报道,这位老师已经提醒过孩子们,礼轻情谊重,别买贵重礼物。可见,这位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文化,礼物代表着对对方的关怀与感恩,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我们都习惯带一些礼物送给人家,礼物不论大小,都代表了一份真挚的心意。这种礼仪文化本来反映的是中国人重情义、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但这一文化却渐渐地变了质。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礼物的贵重与否成了衡量心意与面子的标准,送礼之前,我们思考的更多是对方是否会因为礼物的廉价而看不起自己。同时,礼物很多时候不再是心意的互换,而是求人帮忙办事的必要资本。礼仪文化渐渐被具有讽刺意义的“送礼文化”所代替。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老师让孩子们在新年联欢会上交换礼物,是一种呼唤传统礼仪文化回归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为何联欢会仍然会演变成礼物的攀比现场呢?

  笔者认为,这与家长的做法是不无关系的。试想看,如果家长不参与这次活动,鉴于小朋友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若要送礼物,他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做。幼儿园的手工课教给孩子们的技能完全能够满足送出一个像样的礼物的需求,贺卡、折纸、橡皮泥,这些都是孩子们能立即想到的礼物形式。为了给同学制作礼物,孩子也许会花上半个晚上的时间,忙碌地动着手,脑子里想着同学喜欢哪只小动物的样子,做完后他会小心翼翼地将礼物装在书包中,躺在床上兴奋地期待着第二天收到礼物的同学惊讶的笑容。也只有这些礼物才真正代表了一份心意和祝福,才是老师布置这样一项作业的初衷。

  可是,事实是,如今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作业是他们一定要过问的。碰到这种情况,许多家长一定也像王女士一样,先是想到让孩子自己制作,但一旦看到某某妈妈发的朋友圈,便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因只送出一张寒酸的贺卡而被同学看不起,由此便开始教孩子如何“做人”。纵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让孩子如此小便接触到这些“成人的礼仪”,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去超市买一个并不廉价的玩具,一个娃娃,就此了事。在这次礼物交换中起作用的,更多的是父母所持有的货币,而孩子的真情并没有融入多少。

  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孩子的童年应该充满对人性温暖的信心,而不应让他们认识到情感是用金钱维持的。但是,让孩子懂得感恩又是重要的,老师完全可以要求孩子们自己手工制作礼物,也可以让家长帮忙,让后者与孩子共享这一过程,与孩子一起成长。

  文/谭楚妍(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谭楚妍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30/48034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