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像魏晋人士那样“缩龙成寸”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王俞 2019-01-06 21:15:1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有一年轻人在办理入党手续,说是表填错了,托我找熟人要一份表重填。我以为是《入党志愿书》,结果是我没有见过的《发展党员综合材料册》。错在哪儿呢?原来是党员开会时的发言记录,每个发言的人填了两行,交上去,组织上嫌篇幅太短,要求每个人至少四行,否则怕是赶不上这一波,或者在支部大会上通不过。

  我正在翻阅《世语新说》赏誉篇,在评价或推荐人才方面,魏晋人士惜字如金,字字珠玑,点睛传神,与眼下评价一个人贪大求全,洋洋洒洒,形成鲜明对照,其中有个叫钟会的,他的荐人就很典型。

  吏部郎的官员缺人,晋文帝向钟会询问,谁是适合的人选。钟会只说了八个字:“裴楷清通,王戎简要。”意思是裴楷清晰通达,王戎简明扼要,他认为都是吏部郎合适的人选。于是,晋文帝就任用了裴楷。

  钟会何许人也?曹魏重要谋臣,时人比为张良,与邓艾分兵打败蜀汉,后投奔司马昭,皇帝和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他对裴楷和王戎这两个人的评价,还真不是随便说说,也不是一家之言,可以在本书中得到检验。

  除了看到武元夏有“戎尚约,楷清通”等与钟会一致的评语外,我还看到裴楷怎么个清通?他评论夏侯玄说:看到他严正的样子,就像进入朝廷,不修整敬重而人们自然会敬重他。见到傅兰硕,令人感到宽广无边; 见到山巨源,就像登山从高处望下看,幽幽的样子深远无边。同时也看到了王戎怎么个简要?王戎评论山涛四个字:“如璞玉深金”,意思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冶炼的金子。他评论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就是他,留下了“王戎识李”的传世典故。

  魏晋时期是一个以清谈为时尚的时代,棋逢对手的开谈,往往不是一整天,就是一整晚,但他们在谈人论事时,却不虚头巴脑,云天雾地,往往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转变文风、简化程序、讲究实效,而现实情况是:一项工作,过去一份表,现在变成一本册;过去一本册,现在堆出一摞档案。评价一个人,本来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现在非要千而八百字;本来是一个有特点的人,文字呈现的可能是个“高大全”。其结果:人们的主要精力不是做成事,而是做你难得要领的书面文章;我们要认识的人不是雾里看花,就是面目全非,真正起作用的,可能是你要去寻找藏在连篇累牍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有的可能还不着边际。

  具体承担评鉴的人(组织人事类工作人员),有没有保持做事的真心、判断的纯粹,有些可能是环境使然,或者上行下效,或者萧规曹行,有些人可能已经是主观变异,做事不循本源,表达不遵本心,假使职场海清河宴了,恐怕这些人也难得入戏。产生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不妨回到《世语新说》中来,对照魏晋人士,寻找我们本身的问题。

  历史上记录钟会“两字”识荐裴楷和王戎,并不是随意之笔。它同时记录了钟会对人的观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画龙点睛的表达,是历史的具体的积累。据记载,王戎、裴楷两人童年时去拜访钟会,不久他们离去,后走的客人问钟会:“刚才这两位童子怎么样?”钟会说:“裴楷清晰通达,王戎简明扼要。”两位少年长大后,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共同执掌国家机要。其中王戎成为竹林七贤之一。

  现实中,如果有组织、上司或老板征询我们可用人选,我们能够说正常有用的话,有钟会这样的推荐效率吗?我们所做的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并能够留下供后人欣赏的精彩吗?

  文/易国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06/48065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