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粉丝难为人的困惑

来源:红网 作者:王如光 编辑:田德政 2019-06-19 19:42:18
时刻新闻
—分享—

某个周六的上午,因家里配早餐的养生食材粉快吃完了,便准备去那间经常光顾的某某磨坊再买些回来 。

来到那间设在大型超市内的磨坊档,看档的还是往常那位大大咧咧的中年阿姨。见我是熟客,她便麻利地把焙过、分袋装好的莲子、芡实、薏仁之类的食材,一一拿到柜台面上,然后计价、倒进打粉机打磨、装袋,嘴上还不停的介绍着这作用那效果的。临末,她提醒我:你是会员看看手机信息有多少积分,现在可兑换东西。我说刚换了手机,信息删了。她听后从柜台下面拿出一张单页,指着上面的二维码说,你打开微信扫扫这里加关注,就可以看到你的积分了。我照她的话操作一遍,果然看到自己名下的积分。结果,也不知攒了多久的积分,换到一包半斤重的芝麻。

从超市出来,手机发出接收微信提醒,点开一看,是刚才添加的磨坊公号发来的。内容是欢迎加入、积分到帐、门店服务点评之类,接下来是一些养生保健文章。

看完信息,心中直骂自己贱:为了一包芝麻,就把自己卖给人家做粉丝!

不过话又说回来,连芝麻都没有,傻乎乎的倒贴流量送上门去当粉丝的事,我们做得还少吗?现在的人都有好做粉丝的冲动,不同的是做谁的粉丝而已。不然,这微博那公号的,哪能折腾得那么欢?

以上这些文字,是三年前笔者为自己供职的报纸创刊60周年纪念画册所写的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是为了说明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新旧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提醒同仁拥抱媒体融合。

时至今日,再看这段文字真有恍如隔世之感。在当时,我对加微信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的,都没兴趣。我只入了一家三口的小家群和兄弟姐妹的家族群,其余一概不入。

那时自以为虽没有像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那样不受微信诱惑的“坚定”,但也不至于为了蝇头小利而“卖身”做“粉丝”。事实证明,在抵制做粉丝这件事情上太高估自己了。现在究竟做了多少企业、机构的微信、微博、APP的粉丝,自己一时还真数不过来。从吃喝拉撒行到工作学习运动娱乐,那样不是委身为“粉丝”后,才能享受到所谓的便利或不那么便利的便利的?真可谓是“不粉丝难为人”。

在各色“粉丝”中,有些是迫于无奈被拦路强行拉入的。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商业中心,逛完出来驾车驶出地下停车场,到了收费处发觉是无人收费的,按指引需扫二维码,在弹出该中心的微信后,点关注,才能用微信支付停车费。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操作,终于交了停车费。而过后发觉,自己已成了该中心微信号的粉丝。心里直骂:真是强盗,这样圈粉都有的!有些是为了贪小便宜,经不住诱惑而“自投罗网”的。有一次,去一间叫某某车宝的连锁机构洗车,咨客说,380元买10次,另送2次洗车2次消毒,以后保养还有优惠,第一次加微信还能领50元红包,以后洗车还可以网上预约。听他一番忽悠,便屁颠屁颠的交钱、加微信,填资料,领红包,心甘情愿地做了这家机构微信的粉丝。而作为体制中人,有些微信是身不由己一定要加的。如上级部门要求考学之类的,如果不加会有后果的。微信事小,饭碗事大,这由不得自己的性子来。更多的是在无意识、不知不觉中添加的。如经常去的超市、小区物业、供电、4S店、银行、保险、药店、基金公司、面包店,等等,数不胜数,凡是与生活有关的几乎都有。当然有些报刊、电视、网站的栏目订阅号、APP,是因觉得有点意思而一时头脑发热添加或下载的。

现在,每天从早到晚频繁地拿起手机刷个不停,手机被微信、微博、APP的页面堂而皇之的长时间“霸屏”,成为生活的惯有日常。

事实上,在时下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任人收割的潜在粉丝,最终难于逃脱做粉丝的宿命。作为芸芸众生,成了侍奉那么多这号(微信号)、那端(客户端)的“铁粉”“忠粉”,有限的光阴被瓜分得支离破碎,这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不过可以确定是,它在不分昼夜地吞噬我们的时间的同时,还在疯狂的掠夺我们的流量。这真正印证了鲁迅先生那句“谋财害命”的名言。而不同的是,大部分是我们心甘情愿被“谋财害命”并乐此不疲的。

对此,我时常疑惑,我们做了那么多机构、平台的粉丝,还能做回自己吗?!

文/王如光

来源:红网

作者:王如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6/19/56028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