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家长批判培训机构过万圣节时,他们在批判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洪凯雯 编辑:张瑜 2020-11-04 19:30:3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十月和十一月的交界,西方民众总会穿上各具特色的奇装异服,备好糖果和南瓜灯,迎接一个“鬼气森森”的节日——万圣节。近年来,这一节日与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一同漂洋过海,节日氛围扩散至亚洲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从未平息的争议。

近日,一则来自四川绵阳市三台县的视频在微博上流传,画面中,一位男性家长正怒斥一所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指责机构不应举办万圣节活动。随后,三台县教育局成立调查组,对涉事的爱贝斯英语学校进行批评教育。该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再次掀起中西节日之争,声援家长、批判培训机构的网友不在少数。理解那种争议中所包含的传统情感和文化守成意识,但在我看来,“培训机构不该过万圣节”相关批判中存在三大逻辑问题,不吐不快。

问题一在于主体“培训机构”。该家长在视频和后续采访中表示,培训机构应当宣扬主流价值和爱国精神,倡导西方节日不利于孩子成长。然而,涉事机构为英语学校,故而所谓“过节”旨在以节日装扮和游戏寓教于乐,有益于孩子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知识,最终服务于教育而非宣传目的,更谈不上“倡导”西方节日、戕害青少年心智。要求教授英语的培训机构抵制英语国家的节日、开展主旋律教育,未免有脱离语境“一刀切”之嫌。

另有网友称,教书育人的机构有义务坚持价值导向,如其所就读的中学就不允许过西方节日。但外语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性质有异:前者以盈利为目的,家长和学生自愿付费参加,为课余提升能力、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而存在,举办西方节日活动无可厚非;后者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机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此须以弘扬我国主流传统文化为主。

问题二在于客体“万圣节”。视频中,该家长直指培训机构过万圣节“败坏正能量”,评论区中“忘本”“崇洋媚外”“文化渗透”等言论也接踵而至,将国人庆祝西方节日视为文化入侵的结果。

然而,以上指摘真的成立吗?在我国,所谓“过”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其动机大同小异:普通大众为找个由头聚会娱乐,媒体为创造话题吸引流量,商家为制造噱头推动消费……多数人所“过”的仅仅是拟态环境中所呈现的西方节日,对其认知较为扁平化、标签化,也并非出于文化认同而庆贺之。例如,纵观我国社交媒体营造出的万圣节氛围,究其根本只是糖果、鬼怪、南瓜、万圣妆容等寥寥几个符号,舆论对节日的热议早已将其从固有文化背景中抽离出来、对其意义进行了再创造,宗教色彩几近于无。因此,对于培训机构“过洋节”不必上纲上线,动辄上升到某种高度,一见西方节日就大呼文化入侵、文化渗透,或许“高度警惕”的对象不过是假想敌。

问题三则深入新闻背后,涉及中西方节日的关系。支持该家长的网民认为:国人因西方节日而漠视了清明节、端午节等我国传统节日,西方却并不庆祝这些中国节日,因此过西方节日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凋敝。

首先,批判者制造了中西方节日的二元对立,弘扬传统文化和体验西方节日氛围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冲突关系。实际上,“国人轻视传统节日”是一个伪命题,今年清明节悼念新冠疫情逝者的全民默哀活动仍历历在目,传统节日触动人心的力量不会因西方节日的冲击而消蚀。

其次,批判者所提及的节日意义不同,无从相提并论。尽管同样涉及“死亡”这一话题,清明节、端午节等具有较为严肃的历史文化背景,纪念方式不同于万圣节掀起的“全民狂欢”,在社交平台等公共领域中展开讨论、举办活动时也需谨慎,因此容易招致“关注度低”的错觉。

最后,节日内涵、纪念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我们难以强求其他国家对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产生共情。正如我国多数公众对各大西方节日的真实起源知之甚少,西方民众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滥觞一知半解,但对于春节等氛围轻快的节日同样呈现出浓厚的兴趣。

经层层剖析,家长批判培训机构过万圣节的话语深处,隐含着大众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误解。我们确实应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纪念民族节日等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为保护我国传统文化而以这种方式看待其他节日,则是一种矫枉过正。所谓文化自信,不能沦为“树个靶子自己打”的荒谬,不能满足于在抽象层面空喊口号,其核心在于兼容并包的胸怀,在于热爱本民族文化之际,也尝试与部分外来文化和解、交流。

文/洪凯雯(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洪凯雯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1/04/85637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