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法治来防范算法变“算计”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陈乘 2021-01-12 16:29:27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吴睿鸫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高校、法院、研究机构、律师、地方消费者组织、消费者代表参加座谈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会上发表意见,呼吁加强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1月11日 《中国消费者报》)

算法原本是电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与人性化的服务与产品,降低获取信息的时间与成本,能给普通老百姓带了诸多生活上的便利。可是,现在,有不少网络平台上的算法,利用法律上的“管涌”,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算法变成了“算计”。

2019年3月,北京市消协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譬如,一些交通出行、在线票务、网络购物等电商平台,接连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这种“算计”消费者腰包的做法,无疑破坏了消费体验。

实际上,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仅是冰山一角。网络游戏抽奖概率不明、网络消费促销规则繁复、网络搜索竞价排名推荐、网络直播推送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刷好评隐差评使评价结果呈现失真、平台采用算法限制交易等,也都是电商平台利用信息占有的不对称,从中渔利,让消费者成为技术欺凌的对象。

从短期来讲,电商平台利用手中所谓“高超”的算法“算计”消费者,让公众平白无故地多付出经济成本,赚取了不少真金白银,表面来看,企业的确受益了。但从长期来讲,由于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自然会降低电商用户忠诚度,损伤电商经济的肌体,一次“算计”得到的回报,要远比平台受到的经济损失大得多。

要想让消费者免于被算法“算计”,需要强有力的法治来防范。正如像中消协建议那样,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算法应用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应的惩治手段;明确举证责任倒置规定,强化算法实施方的举证责任,明确其伪造、篡改证据的责任和后果,解决消费者举证难、鉴定难;赋予消费者算法“一健关闭权”;各级消费者协会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要主动支持消费者对涉事企业,提起公益诉讼等。

当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外,还要督促企业诚信自律,惟有多措并举,才能有效规制算法变“算计”,让算法不再恣意“作恶”。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1/12/88306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