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抹护手霜、梳头也违纪?教育管理当张弛有度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张瑜 2021-01-29 14:49:4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jpg

微信公众号“鹤壁高中2021届”1月27日发布的一则“违纪通报”火了。在这份带有具体班级和姓名的“违纪通报”中,除了“上课睡觉”“考试睡觉”“早读旷课”等一些确实存在问题的行为,类似“梳头”“坐姿不端”“涂抹护手霜”“腿上放棉袄”等一些在常人看来无比牵强的“违纪”行为也赫然陈列其中,引发了关于学校管理的广泛讨论。

高三学生进入了最紧张的冲刺时期,学校加强管理,自然有着敦促学生集中精神、专注学习的目的在。但是,这种管理本应当是建立在精准、适度的基础上的,该管的要雷厉风行,不该管的也应该适当放手,给学生留出空间。当“梳头”成了违纪行为,管理者就真的该有所反思:管理是否真正管到了点子上,是否已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否已经借“管理之名”,给学生套上了人身自由的“枷锁”。

在高考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中开始向“衡水模式”等一众创造了高考录取神话的学校取经、看齐,然而往往只是学到了“皮毛”,仅仅将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带回了学校,而没有将“精髓”——学习的真正方法、教学的真正方法、创编题目的真正能力带回来。这就导致不少中学和鹤壁高中一样,走入了一味“狠抓行为规范”的管理误区,管理的功夫都下在了和学习本身关系并不大的方面。

类似鹤壁高中的奇葩管理规范早就屡见不鲜:从头发长度定期测量,不能过长,到走廊走路时男女距离不能过近……当琐碎的规范越来越多,规矩的加码越来越重,不能逾越的城墙越垒越高,稍不注意就会逾越“红线”,成了“反面典型”,学生就真的成为了“监狱”里带着“手铐脚镣”的学习者。

有人说,别的方面管理严一点,让学生收拢心思,努力提升学习,也无可厚非。但是,此种限制基本活动自由、“反人类”的管理制度,真的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吗?24小时强制学生扑在学习上,并不代表学生能够高效利用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人不是机器,24小时“连轴转”总会倦怠,而这些在管理者眼中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小动作”“小心思”,可能恰恰是学生在被学习包围时,不至于窒息的唯一调剂。

什么是正确的管理方式?难道大规模、杀伤式的真实姓名通报羞辱,就是管理的真谛吗?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到大范围的通报批评,带来的不是管理者希望的服从,反而只能是一肚子的怨气。长此以往,只会“因小失大”,加深逆反、隔阂与对立的心理,更加不利于学校管理。

管理的直接目的,在高三年级,可能只剩下让学生收心学习。但鹤壁中学的管理者可能已经忘了,不论直接目的怎样变,管理的核心逻辑都是培养健全的人。通过事无巨细的管理网,将学生管理成能打胜仗的兵,迫不及待地将他们送上高考的战车,为此甚至不惜把一切人之常性、青春美好抹杀,殊不知,畸形育人观下同样畸形的管理观,只管一程,而管不了一生。进入大学,学习环境发生改变,有些人固守“死学”模式不知变通,有些人则因没了约束不断放纵,追根溯源,都是人生中重要阶段的管理出了问题。鹤壁高中没有教给学生的最重要一课,恐怕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真正平衡好学习和生活。由此来看,这种管理模式,无疑是失败的。

什么样的管理是好管理?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松紧适当,张弛有度。借着这次事件,希望管理者意识到:管理这条路,从来都不是管理者一个人在走。将心比心,如果把“育人”放在首位,在管理中融入人性的制度,体会学生的酸甜苦辣,管理者或许便会发现,那些打盹的身影下藏着的,可能是一个早已不堪重负的灵魂,那些望着镜子出神、撩拨头发的少年,或许只是想暂时喘一口难得的气。

文/吕行(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1/29/89627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