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当天,浙江某酒店推出一键哄睡服务,由专业助眠师通过酒店电话提供语音陪伴、音乐疗愈等方式促进客户睡眠,消息甫一放出,引起广大网友讨论,其中不乏猎奇者专程前往体验。(3月21日 《都市快报》)
当下,越来越多人深受睡眠障碍困扰,“哄睡”爆火出圈,更显示了相关服务潜藏的庞大市场。然而在店家敲锣打鼓的大肆宣传和体验者褒贬不一的评价中,我们不由怀疑:一键哄睡服务真如网传那般神奇?大多“社畜”饱受睡眠障碍摧残的当下,相关产业是否真能对症下药,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利用大众对睡眠问题的焦虑进而大肆推销是否真的得当?有关商业炒作是否过度?
早期的助眠服务蛰伏于各大音频网站,用户输入“按摩”“助眠”关键词,便会跳出一系列助眠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惊人的905.5万,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店家灵敏嗅到商机,推出线下服务,也是应广大受众而行,无可厚非。
但商业行为需要人文关怀,宣传可以,过度宣传就成了炒作。随着国民对睡眠问题的日益重视,身边充斥着对优质睡眠的呼唤,市场推出助眠枕,助眠香薰,现在又有了助眠连线服务,生理问题被商家多次拿出来放大,存在过度商业化和贩卖睡眠焦虑的嫌疑。且入住宾馆者本就容易受环于影响降低睡眠质量,广告或明示或暗示更是造成不良心理暗示,引用老话,“就算没病也要被说出病来”,故此等推销并不得当。
其次,作为新兴项目,助眠服务商业化必然存在较大问题。音频搬运首先涉及版权纠纷;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难免会打“擦边球”,搞“软色情”,这种问题在最初的网站发展阶段就已经较为严重,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恶劣影响;而对于真正的睡眠障碍患者而言,助眠服务仅仅治标不治本,无法取代专业医学治疗。
再者,酒店“一键助眠”的服务大众似乎并不买账,评论充斥了“油腻”“口音重”“令人出戏”的吐槽,寥寥好评也只停留在夸赞“形式新颖”的表面之流;于商家而言,话费、人工费、培训费不是一笔小数目,成本高昂不谈,保密工作不完善造成的个人信息泄漏、金钱损失、人身安全问题等各种隐患同样令人担忧,一遍又一遍的推销和潜在消费令人不胜其烦,反而不利于积攒口碑。
总的来说,一键哄睡带来的热度只是暂时的,相关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维持下去还未成定数,睡眠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但睡眠焦虑绝不可被过度消费、谋利!
文/郭梓琪(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郭梓琪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