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9月23日 新华网)
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后,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保障了学生安全,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然而,作为初步施行的教育政策,它的具体实施方法尚未得到细化规定,而这些灰色地带,则容易催化“双减”向形式主义畸变,可能损害教师权益,浪费学生时间,加大师生负担。
那么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凭什么来实现“三方共赢”?
不妨先看看课后服务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课后服务往往包括课内作业辅导和课外兴趣服务。课内辅导,对于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这种课内辅导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自习课,确实能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然而对于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在较长时间的辅导课上,他们能够保证有多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保证课堂纪律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同学集中的作业完成环境给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作业抄袭渠道,而老师的精力也有限,难以及时监管,作业质量容易受到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也因此受到阻碍。
而课外兴趣服务上,则明显存在着师资不足。在当今绝大多数中小学里,音乐,美术、体育教学资源都比较短缺。以笔者举例,笔者曾在某省会中学就读,由于美术课每周只有一节,一个年级只配备1~2名美术老师,而这样的师资只能保证一天内一个年级十二分之一的班级以美术作为课后辅导的内容,音乐和体育也是同样的情况。如以上所说,仅要开设三种大类(音乐、体育、美术)课外辅导就已经困难,设置多元化课外辅导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个师资状况还算是中小学里情况较好的,对于非省会城市甚至县城来说,在现状下,保证课外辅导质量几乎不可能实现。
虽然各地政策明令禁止在此时间段内禁止教授新课,但考虑到如上原因和课程进度原因,教师们私下将课后服务演变为授课延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如同“永远生病请假”的体育老师,在自习课上,可能不知不觉地老师就开始讲起新知识,乒乓球、竖笛、水彩画老师也渐渐缺席甚至从未到场,“双减”的理想效果难以达到。
课后服务政策需要改进和完善,使灰色地带逐渐明朗,如此才能实现老师、学生、家长的“三方共赢”。于教师来说,安排辅导内容要结合教育规律,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并根据特点,改进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校除补充师资外,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合理借助线上课堂,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师资,提高课外兴趣服务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课外兴趣学习需求。当然,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保证课后服务政策的规范实施,也要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合法合理的补贴。调和家长工作与育儿冲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文/张心怡 (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心怡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