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奇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亲测有效”等评测受到了年轻人热捧,由他们亲身体验后写出的“种草笔记”能够引发他人的共鸣和认可。但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随着铺天盖地、真真假假的种草笔记充斥整个网络后,与“种草”相对立的“拔草”经济成为了一门网红新生意。(10月3日 《成都商报》)
几年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受到热捧,被网友们称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反映出时下年轻人追逐个性,追逐新奇,追逐特色体验的浓烈热情。奈何,受制于有限的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条件,年轻人可供购买享受型产品的物质空间有限,所以期待网络推荐,帮助他们挑选最合适的消费产品。“种草文”的流行由此而来。
当然,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众爱好复杂多变,种草文提供的推荐方案,并不一定被多数人所接受。为了帮助消费者远离“踩雷”,“拔草文”亦开始流行。实际上,无论是“种草”还是“拔草”,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在二者的博弈间,消费者往往能筛选出最适合自己消费体验的方案。
必须看到,“种草”与“拔草”都是流量经济的产物。在“流量为王”的网络空间中,盲目追逐流量让“种草”“拔草”受到逐利倾向的干扰。一者为捧而捧,一者为黑而黑。看似基于客观事实,实则远离消费者现实所需。在混乱与盲目间,消费者不知如何选择,最后势必会影响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线上营销与线下经济的融合,依赖于真实可靠的外部环境。无论是“种草”与“拔草”都应该建立在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当消费者懒于分辨种草文的真伪性,拔草文自然也会失去应有价值。为了短期利益,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消费者谁都不信任。
纠治“种草文”“拔草文”真伪难辨的乱象,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消费者端的检验力度,让消费者的实际体验能直接反馈给其他消费者,弱化消费者的盲目信任感,鼓励维权反馈。另一方面,还是得加大安全审查力度,防范违法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对参与虚假销售的人从严打击。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