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奇
3月4日和5日,全国人大北京团的多位代表先后来到视频采访室,介绍自己的履职情况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伊彤带来的建议主要聚焦于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社会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她建议,最好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健康码平台,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同时,将健康码和行程码合二为一,方便大家出行。(《北京青年报》3月6日)
的确,眼下各地健康码名为“一码通”“码上办”,可实际上使用范围往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少民众跨省外出探亲、旅行、办公,往往需要预先注册目的地的健康码,提交个人信息,对不同年龄特质不同文化身份的人留下不同的障碍。甚至会出现,出示健康码后,还得空等手机验证码,反复查防疫行程卡,耽搁进门出门等尴尬情况。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健康码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助推各地防疫工作的进行。可能源于时间紧迫,当时各地依照自身疫情防控要求,开发自己的健康码,无意间也造成“烟囱林立”的景况。眼下2年已过,疫情防控常态化运转,防控经验相对充沛,数据分析技术日趋完善,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一码通行”时机已然成熟。
可以相信,化繁为简,建设统一平台,各地防疫部门仅承担提供数据的角色,可以有效降低各地自建平台的技术压力与管理成本。相对稳定高效的健康码平台,还能减少技术性宕机几率,确保全时全域运用。如同4G到5G的跨越一般,缩短查验流程,势必能拓宽健康码的应用场景,刺激普通民众出门消费的欲望。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且每人每天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数据只有汇聚起来,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价值。通过统一平台,汇聚各地健康码数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分析运用,有利于统筹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广大群众出行、娱乐、生活,释放出庞大的“数据红利”。
其实,建立统一的健康码平台,阻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观念。只有消除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健康码数据的高效互通,才能实现健康码的“真统一”。让广大群众少动指头少走路,我们还得在管理上更进一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健康码平台,将健康码和行程码合二为一,这个建议可行。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