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辣椒评论·编者札记⑤ | 先有新闻后有观点,自说自话并非负责的表达

来源:红网 作者:钟星月 编辑:刘昱 2023-01-18 18:28:51
时刻新闻
—分享—

□钟星月

时而会看到这样的评论稿来稿,一个新闻由头放开头,第二段开始就洋洋洒洒写一大堆,说着说着就离题十万八千里,一千字评论文章读完了,一头雾水:这观点和叙述跟新闻有什么关系?怎么感觉新闻是新闻,评论是评论,这俩不是一家人?

原来,是有部分同学搞错了主次关系,偏离了新闻这一根本和核心: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件的观点表达,一定是先有新闻而后有观点,观点是在对新闻的思考后产生的,是附着于新闻的产物。

如果说,作者在阅读新闻之前,就已经有了对某类事件的刻板印象,还带着这种刻板印象,去有目的性地寻找可以装载的外壳,那么新闻本身就变成了工具,新闻评论也就成了个人的自说自话。作为一种面向大众公开发言的文体,这并非是一种负责任的表达。与新闻本身八竿子打不着的评论,也无法在新闻的基础上,提供衍生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118172543.png

举个例子,近日全网刷屏的一则新闻报道:主播王某(化名)把自己的《释放证明书》贴在朋友圈封面上,上面写着他的户籍所在地、犯罪事由和服刑时间。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刑满释放”,便会看到许多自述刑满释放的博主,用短视频或者直播进行分享和创作,甚至有人趁机开启了直播带货。

针对刑满释放人员当“励志网红”一事,澎湃新闻发表评论《“刑满释放”岂能成为流量密码》,文中写道:如果说流量是一种病,那么病根就是唯流量、唯利益,部分网友的猎奇、平台的放纵,共同制造了这些所谓的“励志网红”。

新京报评论刊发《“刑满释放”不该成为牟利的噱头与流量的密码》一文,提及: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再就业渠道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但“刑满释放”不值得拿来在公共平台上大肆宣扬。这也该是一个社会的共识。

红辣椒评论1月17日也刊发了重庆大学何晓琴同学的文章《刑释人员成“励志网红”?犯罪经历不应成为流量密码》,以及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徐天钰同学的文章《刑满释放人员卖惨带货:监管和关怀应当“两手抓”》。

何晓琴同学认为:我们对于自力更生的刑释人员再就业给予包容和支持,但同时也要警惕任何打着“刑释人员”旗号牟利变现的乱象,及时刹住追捧“纯狱风”网红的不良风气。徐天钰同学则认为:对于“刑满释放”作为标签吸引流量的问题,平台应当抓好监管,有关部门需落实关怀。

以上提及的几篇评论文章,都是基于刑释人员当“励志网红”这一新闻的个性化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紧紧围绕新闻本身展开,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泛泛而谈,更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新闻评论表达的“聚焦”,力求在千字左右的短文中将事情讲清楚讲透彻,从新闻本身的独特性出发,挖掘其内在特有的价值。

近两日,红辣椒评论也收到了不少同学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投稿,小编对比同学们的来稿发现,当大家扎堆评论某一轰动性新闻事件时,文章能否脱颖而出,更考验评析的角度和深度。而这就需要同学们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钻研,全面了解新闻信息,寻找其个性化的特色,方能锁定击中社会痛点的问题,为凝聚社会共识尽一份力。

过去一周,无论是“女子称42岁未婚状态超好”引热议背后,关于生育和性别问题的探讨;还是网传王思聪付209万与被殴打者和解,所带来的群体性自嘲;亦或是读懂期待春节假期延长背后的民众期许,都能让我们从新闻本身出发,延伸出很多值得探讨的意义空间。

所以提笔之前,尽量避免先入为主地给新闻扣上帽子,仔细捋一捋新闻背后透露的哲理,然后在大家都懂的大道理之外,说出一些不一样的话、提供一些新的角度。

沃尔特·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一书中写下: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那么新闻评论,应该是对“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进行深度挖掘,见微知著,预测未来,对于露出马脚的劣质社会风气要提倡及时扼杀,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的举措应大力支持。这样,或许能让新闻评论提供更多的社会价值,引导公众透过新闻的冰山一角,去窥见和理解这个社会的全貌。

来源:红网

作者:钟星月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5/52/122463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