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忠(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五一假期到来,各大景点久违地再次迎来高峰期。与此同时,多个社交平台再次出现“交换式旅游”的征集帖,这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与争议。
所谓的“交换式旅游”是指,交换者出行的目的城市对换,一方到对方城市旅行,双方互相提供自己的住处免费供对方使用,并且帮助对方规划行程或者介绍本地的名胜及小吃等等。“交换式旅游”主打的就是一个信任,这种新颖的出游方式因成本低廉、个性时尚、广交朋友等优势,获得年轻网友尤其是不少大学生的欢迎。有人形象地把此称为“你住我家,我睡你床”,听起来就很美。
但这看似新颖、低成本的背后,也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首要的就是人身安全与隐私问题。在某社交平台搜索框中搜索“交换式旅游”时,第一条置顶信息就是“温馨提示:外出游玩请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对此也有专家说到:“个人隐私空间的开放存在法律风险。”而从网友的讨论中也能看出这其中存在的巨大隐患,“万一家里的东西丢了怎么办”“家里的东西弄坏了怎么赔”“他记住了我的家庭地址,总觉得不安心”“万一在我家安装摄像头怎么办”。由此可见,“交换式旅游”不能是心头一热,就将自己的家庭住址信息暴露给陌生人。
同时,“交换式旅游”还存在严重的治安风险。酒店和正规平台的旅店、民宿等均要求进行身份证实名登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进入旅店,从而维护所有民众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全。但在交换旅游时,人员的流动脱离了上述的管控措施,也给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交换双方是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在双方都是匿名或半匿名的情况下,没有人能确保“容留的不是吸毒分子、卖淫嫖娼者或在逃罪犯”。
因此,这种新型旅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大规模推行。“交换式旅游”不能只靠“信任”,更要双方冷静全面的思考和交流,需要制定出保护双方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协议,这种旅游方式并不适用于那些想要一场“说走就走”旅行的人。在“交换式旅游”现象中,大学生也衍生出一种更为时髦的交换旅游的方式,就是双方去到各自的学校,帮助对方上课签到考勤,利用课余时间去对方所在的城市进行旅游。然而这其中又会牵扯到“校园治安管理”,对方签到没签上等一系列问题。更何况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业任务,不应该被提倡。所以“交换式旅游”仅靠双方的口头信任是没法达到安全保障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管和宣传,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交换式旅游”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任的体现。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新型旅游方式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因此,双方必须充分考虑安全问题,谨慎选择旅行对象,并制定严格的协议以保护双方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来源:红网
作者:马成忠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