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运70年,行路不再难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张瑜 2024-02-03 13:05:23
时刻新闻
—分享—

□陆玄同

2024年春运已正式拉开帷幕,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时光退回到70年前的1954年,当媒体首次出现“春运”时,客流量才约2000多万人次,但也由此奠定了春运最初的模样:闷罐车、票贩子、行李箱 、彻夜等候的抢票队伍、超载的车辆、人头攒动的火车站、摇晃的车厢……

这是很多人的春运记忆,也是定格在时光里的时代画卷。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几多变迁,虽然一如既往的“忙碌”,但乘车环境和体验大为改观。在春运大潮中,火车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渴望,在春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资稀缺,人口流动小,春节的运输主力是客运汽车,客流主要以短途探亲为主,虽然绿皮车、闷罐车的条件差、速度慢,但火车票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奢侈品。及至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经济体制变化,广东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成打工者的主战场,“农民工”开始成为春运主客流,车厢里满满当当的人和物品,有时候厕所都站着人。等到“绿皮车”逐渐由空调车替代后,乘车环境才基本发生改观,乘坐长途火车的乘客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新世纪到来后,飞机、高铁成春运主力,尤其是随着“和谐号”“复兴号”加入春运,整个春运的运输体系和服务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和提升。尤其今年,自驾出行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自驾出行量将近72亿人次。出行越来越便利,也越来越多元。

蓦然回首,70年沧桑巨变。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4.5万公里。铁路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以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支撑。不管是闷罐车、绿皮车,还是动车、高铁,都是不同时代的印记,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今,中国高铁辐射范围之广,连接程度之深,无远弗届,说走就走的旅行,朝发夕至的便捷,深刻解构了人们的生活。千里一日的速度背后是一日千里的变化。回家的路不曾缩短,但高铁折叠了春运的时间,从此山不在高,水不在长。

春运70年,我们走的很坚实,也很有力量。如今的春运路,我们走得很见神采,也很显底气。向后看,我们有过太多沉重的记忆,思想的局限桎梏了时代的发展,当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景到来,我们才能看到“人外人,山外山”。向前看,回家的路越来越舒适、温馨,亦得益于这个活力四射时代的潜力、韧劲和爆发力。

如果说这 70年来,什么没有改变,那就是人们迫切回家的那颗心。春节的牵绊,回家的执念,70年来一如昨天。在刚刚过去的这两天,有人因为回家激动的一夜难眠,也有人着急错把晚上六点的车看成早上六点,有人挈妇将雏笑容满面,也有人内心焦急四处张望,一张张面孔构成了“流动中国”图景。毕竟,春运从来不是交通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具有人文属性。坐过绿皮车、空调车的都知道,那时候人们在火车上,虽然拥挤不堪,甚至迈出一步都很艰难,但人们能够在拥挤中彼此理解,相互帮助,那种无隔阂的亲近感让人怀念流连。

一张张火车票,一条条长队,湮没在历史进程里。铁路春运70载,守护着传统文化,串联起社会结构。让一年的风霜雨雪、悲喜忧欢,在近乡情更怯的旅途中交织,在把酒话丰年的团聚中诉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流动”的中国,我们触摸的也是一个时代的脉搏。记忆中的已成为记忆,憧憬中的正在成为现实。一路疾驰的列车,载满乡愁,抵近家的方向,抵近亿万人的心田。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95/135060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