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作品选登:别掉入“鸡毛蒜皮”的舆论陷阱

来源:红网 作者:张艺凡 李振华 编辑:陈晓丹 2024-12-22 14:41:31
时刻新闻
—分享—

f5da5d3f1c70438289af93a32cc01454.png

□张艺凡 李振华

最近,8个平平无奇的瑞士卷,“卷”出了持久讨论度。

事情的起因是一女子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视频,称“吃瑞士卷被老公教育”,此后一场关于“瑞士卷怎么分”的舆论风波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了官方出面核实调查的地步。

本是家庭内部的一件小事,经过互联网的无限放大,甚至衍生出关于家庭矛盾、婚恋选择、性别对立等的反思,“鸡毛蒜皮”变严肃话题,堂而皇之地挤占公众注意力,这是新闻传播严重跑偏的表现。

在网上,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本无多少讨论价值的话题,却因为将个体焦虑放大为群体性的负面效应,牢牢把持着热搜。话题所到之处,只有网友无尽的吐槽与争吵,毫无正能量可言。有的事后还被相关部门和网友打假,只留下“一地鸡毛”。这样的信息传播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却何以频上热搜?

小题大做。有些话题基于部分事实,却夹带扭曲观点,在引发热议时,极易把讨论方向带偏。比如,“如何看待公共场合儿童哭闹”这一话题,就时常引发观点交锋。一些旅客希望带娃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渐渐被人贴上“厌童症”的标签,紧接着就有自媒体“思维发散”,说年轻人普遍“厌童”,经过平台“密集推送”,似乎瞬间全社会都弥漫着“厌童”情绪。

非对即错。在评论区,我们经常能够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有人否定了某一观点,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无意义的争论骂战。一旦我们陷入这样的惯性语境,就会不自觉地给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群贴上“异己”“异类”的标签,最终导致网络舆论倒向片面的非对即错。

情绪偏见。从社会学角度看,我们的情感包括感性与理性两方面。如果我们过于偏重感性,就容易在舆论场中站到“去理性化”的错误行列,成了破坏舆论理性氛围的一员。比如,在屡屡演变为舆情的“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事件中,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执法者没有人性执法,被执法者应该被同情,甚至不断挑唆情绪、带节奏,让舆论一步步偏离理性的轨道。

捧一踩一。面对众多同类型的事物,人们常常喜欢拿来比较,甚至非要一争高下。比如,在前阵子关于某地是不是“美食荒漠”的争论中,一些网友就陷入了过度比较的误区,虽然嘴上说着“没有刻意捧谁”,但行为却在不自觉地制造地方饮食文化的鄙视链,一度引发了群体情绪的对立。

网络琐事犹如一张张若隐若现的蛛网,让网友在不经意间被粘附住,难以自拔。

从个人层面看,过度关注“鸡毛蒜皮”信息,不断参与、争论这些无甚营养的话题,极易激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和舆论压力容易导致个人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网络暴力。要知道,被刻意剪裁的生活并非生活的全貌,若揪住这些小插曲不放,一本正经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恰恰表明我们已经被这类信息“狠狠拿捏”了。

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过度关注网络琐碎事件,不仅会侵占有限的注意力,还会影响学习和成长。一旦掉入话题陷阱,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便很难自行抽离,极易被网络情绪煽动。情绪上头、理性缺位,一不留神,就会被带跑偏。

从社会层面看,此类事件过度发酵既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与情绪对立。一方面,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个人固然有选择关注任何话题的自由,但社会关注什么话题却需要严肃对待。如果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甚至“跑偏”的信息侵占公众的视野,势必会造成一种“社会病”,影响着每一位社会成员。而真正影响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被漠视,影响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孰轻孰重,显然不能任由流量、算法主宰,被各种博眼球的琐事牵着鼻子走。

另一方面,随着讨论愈演愈烈,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会超越话题本身,甚至只为争出个对错,相互攻击、彼此伤害。这不仅影响网络空间的和谐,还可能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当热度过去,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社会隔阂已然形成。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机制,催生着流量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对流量的过度追逐成为诸多互联网乱象产生的根源。大量自媒体生产者批量涌入社交媒体,不断放大社会琐事的传播范围,“鸡毛蒜皮”信息的无限发酵应当引起重视与反思。

对有价值的内容予以流量倾斜。面对各种“头上长着摄像头”的社会话题大量传播,为避免演绎、摆拍等模糊内容真实性的行为大行其道,平台应积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内容审核体系,对有价值、积极健康的内容给予更多权重,对低俗、无意义的内容严格限流。监管部门也亟需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明确的法律规章建立起公共传播领域不可逾越的界限。“网络海啸”来临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平台和监管部门必须也必定要当好网络时代的信息把关人,坚持正确的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正视并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于主流媒体而言,当“鸡毛蒜皮”信息成为“今日热点”,如何把关并不是一道难题。主流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职责,自然不应被短期的流量所左右而选择盲目跟风报道。主流媒体有责任将公众注意力拉回到更有价值的公共议题上来,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让公众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共同为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才是应尽的本分。

引导自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当一个话题被引爆,闻讯而来的自媒体无一不想分杯羹,于是便充当了“鸡毛蒜皮”信息的扩散器,甚至为了流量,放大、夸张、扭曲、捏造相关话题,制造不必要的情绪焦虑和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信息失真。有传播就有责任,自媒体创作者同样肩负着社会责任。加强对自媒体创作者的规范,引导他们负责任地传播真实信息,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在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中传播价值、发挥作用。

夺回注意力主导权不参与无意义的争论。作为普通网民,既然我们无法与互联网绝缘,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理性看待网络信息。无论是刷视频还是看评论,每当情绪上头,都要在心中多画几个问号,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更要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不要动不动就参与到无意义的争论当中。越是信息过载,越要找回对注意力和生活的主导权。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占据热搜?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值得人们关心和热议?答案并不唯一。但真善美、正能量,一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本件作品由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选送)

5a1c42da-18ef-4335-800b-e21f1e19c821.gif

来源:红网

作者:张艺凡 李振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6/64/145602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