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雨蕗(郑州大学)
“约定好车厢,你坐我站。”近日,上海的周先生在社交平台自称开价5元,出让早高峰期间的地铁座位。周先生表示,因为通勤时地铁乘客太多,他有了出让座位的想法。需要座位的人提前支付5元,和他约定好站点及车厢,到站他就会让座给对方,5元正好覆盖自己的车费。(1月1日 《潇湘晨报》)
在周先生发出“转卖座位”的帖子后,留言中调侃的居多,也有一些恶评,称他为“黄牛”。那么,在地铁高峰期“转卖”座位,到底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对公序良俗的违背?
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商机。地铁座位作为公共资源,其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广大乘客在短暂行程中的休憩需求,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在疲惫的通勤途中得到片刻的休息。它并非个人的私有财产,不能被随意处置和商品化。而周先生将座位明码标价进行转卖,显然是对公共资源属性的无视,破坏了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也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如果该网友转让自己的座位是偶然性的,且非长期性,则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但是如果他以转让座位为业,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则可能会违反公序良俗。总的来说这种做法不提倡。”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让座本是一种美德,然而“转卖”的行为却将其变成了牟取私利的手段,把原本温暖的善意行为扭曲成了冰冷的交易;从法律角度分析,虽然目前对于“转卖地铁座位”的行为尚未有明确的限制措施,但如果此类现象蔓延开来,则会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扰乱公共秩序。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而言,转卖座位行为容易引发一系列混乱与纠纷:地铁车厢本就是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在高峰期则更为拥堵。此时,若座位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很可能会引发乘客之间的争抢与冲突,破坏车厢内的和谐秩序,甚至可能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给其他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安全隐患。
在“转卖”及其市场的背后,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目前公共交通所存在的问题。转卖座位存在市场,从侧面反映了公共交通服务在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矛盾,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优化还有待加强。
公共资源不是个人逐利的工具。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不仅需要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和法律意识的提升,地铁运营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通过增加车厢内的巡查频次、利用监控设备及时发现并制止此类行为;对于类似“明码标价”公共资源的行为,则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树立起正确的公共资源使用观念,自觉抵制类似行为,从源头截断可能存在的市场。
来源: 红网
作者:冯雨蕗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